中图分类号:
〔1〕梁斌:《我怎样创作了〈红旗谱〉》, 《梁斌文集(第6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第226 页。 〔2〕侯键美:《烈火中永生——— 〈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 《新华文摘》2007年第6期。 〔3〕知侠:《我怎样写“铁道游击队” 的》, 《读书月报》1955 年第3期。 〔4〕曲波:《致读者》, 《林海雪原》,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第599页。 〔5〕冯德英:《我怎样写出了“苦菜花” 》, 《解放军文艺》1958年第6 期。 〔6〕杨沫:《青春之歌? 新版后记》,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2 年, 第623页。 〔7〕杨沫:《北京沙滩的红楼———我在〈青春之歌〉中以北大为背景的原因》, 原载《光明日报》1958年5 月3日,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 杨沫专集》, 1979年, 第57 页,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内部印刷。 〔8〕杨沫:《自白———我的日记》(上), 《杨沫文集》(卷6),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年, 第157 页。 〔9〕〔12〕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新文学史料》1987 年第1期。 〔10〕乔纳森? 卡勒:《文学性》, 史忠义等译, 《问题与观点》,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41 页。 〔11〕曲波:《卑中情———我的第一篇小说〈林海雪原〉》, 《山西文学》1983年第6期。 〔13〕莱昂内尔? 特里林:《诚与真》,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 第85— 86页。 〔14〕李成瑞:《〈白毛女〉与青虚山:〈白毛女〉歌剧创作60 年引起的回忆与感想》,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15〕〔20〕周而复:《谈〈白毛女〉的剧本与演出》, 《新的起点》,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1年, 第116 页。 〔16〕何火任:《〈白毛女〉与贺敬之》,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2期。 〔17〕梁陆鸿:《西柏坡传奇》,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年, 第19页。 〔18〕刘文韶:《我创作〈红色娘子军〉的历史回顾》, 《军事历史》2007 年第3期。 〔19〕冯白驹:《关于我参加革命过程的历史情况》(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参见《冯白驹研究史料》,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第421 -422页。 〔21〕冯牧、黄昭彦:《新时代生活的画卷———略谈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丰获》, 《文艺报》1959 年第19 -20期。 〔22〕米若:《谈冯德英的“苦菜花”》, 《读书》1958年第6 期。 〔23〕何文轩:《论〈创业史〉的艺术方法———史诗效果探求》,《延河》1962年第2期。 〔24〕冯牧:《初读〈创业史〉》, 《文艺报》1960年第2 期。 〔25〕《老战士话当年》, 《梁斌研究专集》,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第151页。 〔26〕《红旗手座谈红旗谱》, 《梁斌研究专集》, 神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第177页。 〔27〕赵明伟口述、陈慈林整理:《“飞虎队”传奇》, 《杭州日报》2009年9 月22日。 〔28〕冯德英:《苦菜花? 后记》,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58年。 〔29〕冯德英:《安泰的苦恼与幸运》, 《冯德英中短篇作品选》,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7年。 〔30〕曲波:《关于〈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后记”部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 第581页。 〔31〕〔32〕曲波:《机智和勇敢从何而来》, 《中国青年》1958 年第10期。 〔33〕连城:《二〇三首长重话当年》, 《黑龙江日报》1986 年11月16日。 〔34〕老鬼:《母亲杨沫》,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年, 第92页。 |
[1]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2]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3] |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
[4] |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
[5] |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
[6] |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
[7] |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
[8] |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
[9] |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
[10] |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
[11] |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
[12] | 巫晓燕. 悲剧性的灵魂史———解读建国后作家的精神策略与心路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60-264. |
[13] | 杨剑龙, 王童. 论后革命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类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92-196. |
[14] | 郑光锐. 双重文化下自我认同的嬗变轨迹———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男性形象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24-227. |
[15] | 刘芳坤, 罗文军. 现代性预案: 一种当代文学史的阐释空间———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44-2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