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4): 215-219.

• 美学与人生建设 • 上一篇    下一篇

半殖民地都市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身份书写

李洪华   

  • 出版日期:2011-08-20 发布日期:2019-01-17
  • 作者简介:李洪华, 1971 年生, 文学博士, 南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江西南昌330031;上海200433)。
  • 基金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00480566);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10WX89)

  • Online:2011-08-20 Published:2019-01-17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斯图亚特? 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第209页。
〔2〕JorgeLarrain:《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 戴从容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第194页。
〔3〕〔5〕爱德华? W? 赛义德:《东方学》, 王宇根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年, 第258、260 页。
〔4〕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 北京:三联书店, 1957年, 第35页。
〔6〕唐振常:《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 《二十一世纪》1992 年第12期。
〔7〕〔15〕李欧梵:《上海摩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323、327页。
〔8〕刘呐鸥:《刘呐鸥全集》(日记集), 台南:台南县文化局,2001年, 第106页。
〔9〕施蛰存:《我们经营过三个书店》, 《新文学史料》1985 年第1期。
〔10〕藏原惟人:《新艺术形式的探求》, 刘呐鸥译, 《新文艺》1929年第1 期。
〔11〕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 年,第185页。
〔12〕王宁:《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论批评》, 《文艺研究》2003年第5 期。
〔13〕李洪华:《现代都市的“颓废” 书写》, 《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2 期。
〔14〕刘呐鸥:《现代表情美造型》, 《妇人画报》1934 年5 月16日。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第271页。
〔17〕迷云:《现代人底娱乐姿态》, 《新文艺》1930 年第2期。
〔18〕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第165页。
〔19〕穆时英:《穆时英小说全集》,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 第718页。
〔20〕张爱玲:《流言》,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7年, 第3 页。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12]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13] 贾振勇. 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78-186.
[14]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15]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