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4): 28-30.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阿伦特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可通约性

李晓勇   

  • 出版日期:2011-08-20 发布日期:2019-01-17
  • 作者简介:李晓勇, 1977年生, 哲学博士,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33)。
  • 基金资助: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1B104)

  • Online:2011-08-20 Published:2019-01-17

中图分类号: 

  • B17

〔1〕〔7〕〔8〕〔11〕Hannah Arendt,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8, pp.219, 222, 241, 220.
〔2〕〔3〕邓晓芒:《论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先验人类学建构》,康德:《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第392、393 页。
〔4〕〔10〕Hannah Arendt, Lectures on Kant' s Political Philosophy,Ronald Beiner,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pp.19, 42 -43.
〔5〕〔9〕〔12〕康德:《判断力批判》,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136、137、135页。
〔6〕王寅丽:《未写出的政治哲学———阿伦特对康德判断力概念的政治阐释》, 《社会科学》2006 年第9期。
〔13〕Hannah Arendt, The Jew As Pariah,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on H.Feldman.New York:Crove Press, 1978, p.83.
〔14〕Hannah Arendt, Men in Dark Time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68, pp.9 -10.
[1] 周丹. 马克思语境中的“现代性”概念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0-13.
[2] 马骁毅. 实践、资本主义与公共领域———马克思与阿伦特实践观点之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4-16.
[3] 马俊领, 刘卓红. 重构唯物史观的两种学统及其张力———以哈贝马斯和埃尔斯特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8-11.
[4] 王国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2009 年辽宁省哲学学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35-235.
[5] 罗恢远. 论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33-37.
[6] 宋友文. 方法论抑或存在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4-6.
[7] 戴景平. 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体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7-9.
[8] 牛小侠. 面对当代现实问题 推进哲学创新研究———辽宁省哲学学会2008 年年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214-21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