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1〕〔2〕〔6〕梅勒:《生态现象学》, 《世界哲学》2004 年第4期。 〔3〕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和诗的阐释》, 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第65页。 〔4〕海德格尔:《路标》, 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第304页。 〔5〕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的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第67 页。 〔7〕孙周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年, 第324页。 〔8〕瓦迪斯瓦夫?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刘文谭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 第13页。 〔9〕〔10〕康德:《判断力的批判》, 邓小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第150、149页。 〔11〕戴斯? 贾丁斯:《环境伦理学》, 林官明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第150页。 |
[1] | 高山奎, 杨秋菊. “城—哲冲突”与哲人何为———论哲人海德格尔政治失足的阿喀琉斯之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31-34. |
[2] | 梁玉水. 马克思的诗歌:重构马克思思想的一种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2-35. |
[3] | 郭晶. 现当代主体性哲学的合理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33-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