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1 ›› Issue (5): 244-246.

• 辽海书镜 • 上一篇    

现代性预案: 一种当代文学史的阐释空间———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刘芳坤, 罗文军   

  • 出版日期:2011-09-15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刘芳坤,1982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872) ; 罗文军,1978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四川南充637002) 。

  • Online:2011-09-15 Published:2018-12-18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3〕〔5〕〔6〕〔8〕〔10〕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2、19、30、43、328、556 页。
〔2〕张未民:《编者的话》,《文艺争鸣》2009 年第7 期。
〔4〕陈晓明:《“对中国的执迷”:放逐与皈依————评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艺研究》2009 年第5 期。
〔7〕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年,第278 页。
〔9〕陈晓明:《在“底层”眺望纯文学》,《长城》2004 年第1 期。
[1]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3]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4]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5]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6]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7]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8]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9]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10]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11]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12] 巫晓燕. 悲剧性的灵魂史———解读建国后作家的精神策略与心路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60-264.
[13] 杨剑龙, 王童. 论后革命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类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92-196.
[14] 郑光锐. 双重文化下自我认同的嬗变轨迹———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男性形象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24-227.
[15] 宋剑华. “红色经典”:艺术真实是怎样转变成历史真实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202-21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