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4): 223-227.

• 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经济 • 上一篇    下一篇

现代性的困境与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

隋丽   

  • 发布日期:2018-08-27
  • 作者简介:隋丽,1974年生,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辽宁 沈阳 110036)。

  • Published:2018-08-27

摘要: 生态审美意识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审美是与中国现代性启蒙一起生成并发展的,体现了生态危机的现实困境下生态主义意识崛起的必然。在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觉醒中,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确立生成的根基,现代文明的幻象所暴露的问题使人们转向自然,开始寻求精神的还乡之旅,而现代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中心主义遭到解构,生态主义观念应运而生,生态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文化的自觉。

关键词: 现代性, 生态审美意识, 生成

中图分类号: 

  • B83

〔1〕曾繁仁:《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中国文化研究》2005(冬之卷),第1页.
〔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31页.
〔3〕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0页.
〔4〕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35页.
〔5〕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6〕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穆时英小说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34页.
〔7〕 刘呐鸥:《风景》,《刘呐鸥小说全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8〕 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穆时英小说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
〔9〕〔10〕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0-11、10-11页.
〔11〕 刘呐鸥:《游戏》,《刘呐鸥小说全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12〕〔13〕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31、229页.
〔14〕 〔17〕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1、109页.
〔15〕 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9-50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8页.
〔1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150页.
〔19〕阿瑟·赫尔曼:《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9页.
〔20〕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2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 罗尔斯“基本善”的三种解释进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0 -14 .
[5] . 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墓主的知识构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48 -153 .
[6] 李花子. 1885年、1887年中朝勘界的重新认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11 -120 .
[7] 杨晓伟. “化性起伪”中的政治诉求——荀子伦理政治思想中的难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20 -24 .
[8] 兰巍,杨昌. 魏晋南北朝宫城“双朝制”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33 -137 .
[9]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 -162 .
[10]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