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4): 232-236.

• 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经济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圆观》与三生石意象

熊明   

  • 发布日期:2018-08-27
  • 作者简介:熊明,1970年生,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辽宁 沈阳 110036)。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51079);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BZW008)

  • Published:2018-08-27

摘要: 唐人小说《圆观》,利用佛教轮回思想,构设了一个似幻而真的时空背景,将李源与圆观的交谊植入两世轮回之中。小说中李源与圆观的友情,没有因为生命的轮回而改变泯灭,特别是李源信守与圆观的约定,如期再赴圆观来世之约,突显了一种朋友之间真挚不渝的可贵友情。小说中见证李源与圆观两世情谊的三生石也因此成为代表和承载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成为民间因缘轮回观念形象化的替代之物。唐以后,有关三生石的各种传说又逐渐演变,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由前世因缘演变为男女之间的前世姻缘。

关键词: 《圆观》, 三生石, 因缘轮回, 前世姻缘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八七下《李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苏轼:《苏轼文集》第2册,孔凡礼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22页.
〔3〕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41页.
〔4〕王玉鲸等:《同治增修万县志》,清同治五年刻本.
〔5〕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唐洛京慧林寺僧圆观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835卷、第844卷、第849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7〕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8〕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9〕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一五四《定数九·李源》,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0〕牛僧孺:《玄怪录》卷四《李沈》,程毅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6页.
〔1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12〕汤显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00页.
〔13〕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4〕冯梦龙:《喻世明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9页.
〔15〕曹雪芹:《红楼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年,第1149页.
〔16〕如莲居士:《说唐三传》第三十八回,北京:宝文堂书店,1987年.
[1]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2]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3]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4]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5]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6]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7]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8]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9]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10]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11]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12]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13]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14]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15]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