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4): 237-242.

• 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经济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陶渊明诗意栖居的美学精神

曹章庆   

  • 发布日期:2018-08-27
  • 作者简介:曹章庆,1955年生,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广东 湛江 524037)。

  • Published:2018-08-27

摘要: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作诗意化的体验和表现,其具体美学精神是对任真自然、身心自由境界的追求;是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是委运随化、坦然接受死亡的生命态度。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和生命态度四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意栖居, 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274页.
〔2〕〔36〕〔42〕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314、314、7页.
〔3〕〔9〕〔1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42、357页.
〔4〕〔20〕成穷、余虹译:《系于孤独之途——海德格尔诗意归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8、57页.
〔5〕〔17〕〔21〕〔22〕〔24〕〔25〕〔27〕〔30〕〔35〕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7、14、171、7、9、2、12、121、344-345页.
〔6〕〔12〕〔13〕〔16〕〔40〕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47、117、547、129、92页.
〔7〕〔45〕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4、243页.
〔8〕〔15〕〔31〕梁启超:《学术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8、274-275、273页.
〔10〕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582页.
〔14〕魏耕原:《陶渊明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18〕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8页.
〔19〕胡不归:《读陶渊明札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7页.
〔23〕〔43〕〔4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04、88、105页.
〔26〕萧统:《文选》,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564页.
〔28〕徐宝余:《陶渊明斜川之游释证》,《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29〕鲁枢元:《精神守望》,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272页.
〔32〕〔34〕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8、344页.
〔3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3页.
〔37〕《吕氏春秋·淮南子》,杨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4页.
〔3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02页.
〔39〕《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516页.
〔41〕〔44〕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63、268页.
〔47〕朱光潜:《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1]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2]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3]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4]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5]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6]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7]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8]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9]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10]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11]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12]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13]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14]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15]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段建军. 阐释、对话、分享:文本阐释本质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64 -171 .
[4]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5] 蒋永穆. 积极探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9 -21 .
[6]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7] 王曙光,呼倩. 中国农垦体制改革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双重功能结构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41 -152 .
[8] .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93 -95 .
[9] 范淼. 司法定量模式引入的困境与解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72 -76 .
[10] 邵彦敏,王艳秀. 减持美债:跳出“斯蒂格利茨怪圈”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84 -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