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2〕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页。〔3〕王淑萍:《论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性及其过程性》,《求实》2010年第7期。.〔4〕王宝俊、陈亮:《思维的局限与发展》,《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3页。〔6〕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505页。〔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8〕沈湘平:《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的勇气》,王玉樑、岩崎允胤:《中日价值哲学新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8页。〔9〕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1-240页。〔1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618页。〔11〕戴宏森:《系统理论及其哲学思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8页。〔12〕沈小峰等:《自组织的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3-61页。〔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72-473页。〔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9页。〔1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