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6): 156-162.

• 中外金融政策比较 • 上一篇    下一篇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成因述考

焦润明   

  • 出版日期:2013-11-20 发布日期:2018-08-01
  • 作者简介:焦润明,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辽宁 沈阳 110036)。
  • 基金资助:
    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基础理论项目(zw2012003);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L11BZS006);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3lslktlsx-01)

  • Online:2013-11-20 Published:2018-08-01

摘要: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与百年来该地区森林的毁灭性砍伐、蒙地草原的过度开发、城市化工业化废气的过度排放有密切关系。失去了森林覆盖的高山峻岭不能涵养水源,裸露的山体直接被暴雨冲刷,不仅迅速形成山洪,引发泥石流灾难,更是旱灾的原因之一;蒙地草原过度开发而形成的沙漠则是本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而本区的灰霾天气则主要由工业、生活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所引发。

关键词: 近代以来, 东北地区,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环境变迁

中图分类号: 

  • K25
〔1〕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气象局:《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1975年(内部发行),第35页。〔2〕〔3〕〔4〕〔5〕〔6〕水利电力部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12、112、159、161、162页。〔7〕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编:《辽河志》第1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8〕《东北水灾惨况百年来所未有》,《振务月刊》1930年第1卷第7期。〔9〕〔17〕李福绵主编:《辽宁水旱灾害》,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86、418页。〔10〕焦润明:《近代东北旱灾史略》,《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11〕《旱既太甚》,《盛京时报》1914年5月7日,第6版。〔12〕《大旱之望云霓》,《盛京时报》1914年5月12日,第7版。〔13〕《抗旱近讯》,《盛京时报》1917年6月5日,第5版。〔14〕李鸿文、张本正主编:《东北大事记(1840—1949)》(下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622页。〔15〕述之:《军阀统治下之灾荒与米荒》,《向导周报》1926年7月21日,第164期。〔16〕黑龙江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4页。〔18〕水利部松辽水利局委员会编:《松花江志》第1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7-348页。〔19〕宋煜、马雁军、黄艇:《辽宁中部城市群沙尘天气型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4期。〔20〕张丽娟、张思冲、郑红:《哈尔滨市沙尘天气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森林工程》2002年第6期。〔21〕方丽娟等:《哈尔滨沙尘天气成因及其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22〕何葵等:《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意义》,《地理科学》2005年第5期。〔23〕鞍山日报社编:《当代鞍山城市建设》,鞍山:鞍山日报社,1987年,第131页。〔24〕成聚:《黑烟笼罩下的鞍山》,《广播周报》1936年第100期。〔25〕刘宁微、马雁军等:《1980-2009年沈阳灰霾的变化趋势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0期。〔26〕〔44〕王石文:《蓝天重回铁西》,《沈城纪事》,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年,第208、209页。〔27〕孙霞:《我家住在虹桥路》,《沈城纪事》,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年,第206页。〔28〕〔29〕焦润明:《我眼里沈阳的变迁》,张绪进:《沈城纪事》,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年,第259、259页。〔30〕白眉初:《论直隶水灾之由来及将来水利之计划》,《地学杂志》1917年,第8卷第11-12期,第34页。〔31〕〔37〕郭松平等:《凌原森林盛衰和自然灾害》,《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32〕朝阳市史志办公室编:《朝阳市志》第一部,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9页。〔33〕〔36〕关亚新、张志坤:《辽西地区生态的历史变迁及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34〕黄凤岐:《朝阳史话》,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页。〔35〕〔40〕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38〕路爽、张菁、孙凤华:《沈阳地区沙尘天气分析》,《气象科学》2004年第1期。〔39〕王景泽、陈学知:《清末科尔沁草原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40〕《第二次中国矿业纪要》地质专报丙种第二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6年,表二第14-15页。〔41〕王林楠:《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研究(1895—1931)》,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42〕史维新:《我国燃料问题》,《科学的中国》1933年第2卷第1期。〔43〕傅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 张福运. “废科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56-164.
[2] 曾业英. 蔡锷一篇鲜为人知的轶文及其价值——《〈中华民国宪法史案〉总序》作者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47-154.
[3] 李玉. 钮永建民众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5-162.
[4] 田涛.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3-168.
[5] 陈雁. 由姊妹而同学:基督教与近代上海女学校、女学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7-144.
[6] 李永胜. 民国初年日美两国在华商标权之争--以19 15年凡士林商标侵权诉讼案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52-161.
[7] 魏文静. 近代江南迎神赛会的商业化运作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54-159.
[8] 张涛. 早期美国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26-132.
[9] 陈高华. 政治与反政治——论阿伦特对霍布斯的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1-26.
[10] 张华腾. 北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21-127.
[11] 阎书钦. 武人与政治:吴佩孚驻湘期间的社会映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28-136.
[12] . 美国早期对华传教舆论中的孔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17-124.
[13] . 清末十年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58-163.
[14] . 北洋时期的“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纪念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37-144.
[15] .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45-15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