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1): 176-181.

• 历史上的东亚邦交 • 上一篇    下一篇

在“他者”镜像中审视自身——当代中国“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

张建琴   

  • 发布日期:2015-02-15
  • 作者简介:张建琴,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1)。

  • Published:2015-02-15

摘要: 历史上,西方的中国形象起起落落,随中西关系及西方国家自身利益的变化而变化。西方的中国形象不仅影响着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也随着西方现代性思想,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之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视域的中国形象”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议题。国内对西方视域的中国形象研究逐渐展开,但始终没有摆脱西方现代性观念与研究成果,只是在“他者”的镜像中审视自身。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西方中国形象对我们的借鉴意义,还要重视形象背后的话语机制,警惕西方话语对中国表述的支配,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建构自身的主体性。

关键词: 西方的中国形象, 他者, 当代

中图分类号: 

  • I0

〔1〕房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朱佳木编:《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第393页。〔2〕〔3〕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2页。〔4〕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形象学》,方维规译,《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3期。〔5〕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145页。〔6〕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24页。〔7〕张德明:《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8〕周宁、周云龙:《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跨文化形象学的访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页。〔9〕周宁:《龙的幻象》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013页。〔10〕周云龙、周宁:《跨文化形象学: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周宁教授访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3期。〔11〕刘继南、周积华、段鹏:《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页。〔12〕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20页。〔13〕吴秀明、方爱武:《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14〕沈雅梅:《对西方媒体热议“中国形象”的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7期。
[1]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2]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3]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4]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5]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6]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7]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8]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9]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10]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11]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12]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13]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14]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15]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