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1): 28-35.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 上一篇    下一篇

社区能力视域下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

徐延辉,罗艳萍   

  • 发布日期:2015-02-15
  • 作者简介:徐延辉,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艳萍,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 361005)。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SH001);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规划项目(2013R0090);厦门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厦门大学公共服务质量研究中心项目

  • Published:2015-02-15

摘要: 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既有利于增进其自身的福利,也有助于城市社区的治理及整个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通过分析深圳市与厦门市问卷调查数据,我们发现社区能力建设能增加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实现其权利平等,增进其城市认同,明显促进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因此,要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就应从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创新社区管理理论、培育社区精英、构建社区网络等多方面加强社区能力建设。

关键词: 社区能力, 城市外来人口, 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 

  • C913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2014-02-14.〔2〕Durkheim,E.,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New York:Free Press.1933,p.127.〔3〕Ruth Levitas,The Idea of Social Inclusion.2003 Social Inclusion Research Conference,http://www.ccsd.ca/events/inclusion/papers/rlevitas.htm.2003,p.231.〔4〕欧盟委员会:《社会融合联合报告》,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就业和社会事务司,2004年,第32-34页。〔5〕ESFP (European Structural Funds Program),Further Information:Social Inclusion.2007-2013 European Structural Funds Program.〔6〕Park R.and E. Burgess,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4,pp.663-664.〔7〕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8〕梁鸿、叶华:《对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条件与机制的思考》,《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期。〔9〕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10〕刘建娥:《乡—城移民(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基于五大城市的调查》,《人口研究》2010年第4期。〔11〕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12〕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资本的理性转换》,《社会》2011年第1期。〔13〕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14〕Easterling,D.,Gallagher,K.,Drisko,J.&Johnson,T,1998.“Promoting Health by 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Grantmakers,” Denver,CO:The Colorado Trust.pp.30-46.〔15〕〔18〕Labonte,R.and G.Laverack,“Capacity Building in Health Promotion,Part 1:For Whom and For What Purpose?” Critical Public Health.vol.11,no.2(2001),pp.111-127.〔16〕Chavis,D.,1995.“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 to Prevent Violence through Coalitions and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No.6(1995).〔17〕郭星华、姜华:《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期。〔19〕帕特南:《使民主运作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9-201页。〔20〕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21〕黄云凌:《社区能力及其测量》,《城市问题》2013年第3期。〔22〕杨贵华:《自组织:社区能力建设的新视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2-63页。〔23〕刘晔:《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84.
[5]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6]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7]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8]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9]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10] 李凡.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9-53.
[11]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12]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13]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14] 詹娜.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8-50.
[15]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