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3): 158-164.

•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惠特曼城市生态诗学中的“道”

马特   

  • 出版日期:2015-06-15 发布日期:2015-06-15
  • 作者简介:高山奎,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CZX061)

  • Online:2015-06-15 Published:2015-06-15

摘要: 《论僭政》是一部充满强烈现实关切又试图对古今僭政现象正本清源的思想力作。在这部著作中,施特劳斯和科耶夫给予对方以最大限度的同情式理解,同时又毫不含糊地将各自立场推到极端,为读者呈现了判然有别的哲学观:在施特劳斯看来,哲人应躲进小楼,与大众政治保持克制的距离,这缘于“城—哲冲突”和公民责任的双重召唤;科耶夫则强调哲人的济世情怀,认为唯有走出自我沉思的迷狂封闭,介入到政治实践当中,才能校验哲学思考的真理性从而推进世界历史的进程。在最佳政体上,科耶夫主张历史发展的动力源自非理性的承认,一旦承认得到满足,普遍等质国家便会到来,历史由此终结;施特劳斯对此并不认同,认为普遍等质国家无异于尼采宣称的末人社会,在等级上远逊于理性统摄的王制政体。最后,科耶夫秉持黑格尔式信念,认为历史的进程早已展现了“城—哲和解”的可行性,施特劳斯则从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出发,笃信“城—哲”之间的根底冲突、水火难融。

关键词: 《论僭政》, “城—哲冲突”, 最佳政体, 施特劳斯, 科耶夫

中图分类号: 

  • B089

〔1〕伊森·克莱因伯格:《存在的一代:海德格尔哲学在法国(1927—1961)》,陈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第63-111页。
〔2〕〔3〕〔4〕〔5〕〔7〕〔8〕〔11〕〔12〕〔13〕〔14〕〔15〕〔18〕〔19〕〔20〕〔21〕〔22〕〔23〕〔24〕〔25〕〔26〕〔27〕〔28〕〔29〕施特劳斯、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 236、164、167、191、181、223、223、156、156、183、153、209、224、152、354、208-209、190、190-192、172、171、172、169页。
〔6〕〔9〕〔10〕〔16〕〔17〕Leo Strauss,On Tyranny(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Including the Strauss-Kojève Correspondence),ed.by Victor Gourevitch and Michael S.Roth,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pp.153,164-165,194,158,167.
〔30〕施特劳斯:《神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恩伯莱、寇普编:《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林国荣译,何子建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5页。
[1] 沈忻昕. 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5-59.
[2] . 黑格尔、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21.
[3] . 当代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2-37.
[4] 刘明合. 人的发展研究的交往视角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35-40.
[5] 宋一苇. 事件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9-25.
[6] 贾丽艳. 论人的观念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78-180.
[7] 王雨辰. 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34-39.
[8] 张文喜. 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身体观及其实践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5-18.
[9] 马自力.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21-25.
[10] 杨寿堪.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9-13.
[11] 姚大志.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1-26.
[12] 晋运锋. 平等为什么那么重要——兼论平等主义对充足主义与优先主义之批评的回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7-34.
[13] 曹晖. 感性、理性和公共性:图像的阐释途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2-178.
[14]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9.
[15] 李慧青.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思想的现代性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6-3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