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4 ›› Issue (3): 15-2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 上一篇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唐明燕   

  1. 复旦大学
  • 发布日期:2024-05-28
  • 作者简介:唐明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3JJD710006)

  • Published:2024-05-28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而且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为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发挥指导作用,但仅凭其自身无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全部问题,它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合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细节的相通之处以及由各自理论气质决定的发展逻辑,是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二者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面具备不同优势,在功能上能够形成互补,这是二者结合的现实基础。从功能的互补性入手,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层面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优势,是使二者产生深刻“化学反应”的切入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图分类号: 

  • B26
[1] 刘越, 刘鸿鹤. 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41-45.
[2] 程广云, 毕竞悦. 论礼法兼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24-31.
[3] . 论毛泽东的现代性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21-25.
[4] 方明. “真”之哲学追问与庄学思想的流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6-28.
[5] 田启波, 郑湘萍.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嫁接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9-11.
[6] 贺祥林. 马克思探讨“以人为本”的方法与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8-12.
[7] 张立波. 从“原理”到“导论” :哲学基本观念的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4-5.
[8] 高云涌. 新时期“讲坛哲学”的哲学观自觉及其解释循环———以前提批判论的哲学观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9-12.
[9] 王庆丰. 《哲学通论》的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3-17.
[10] 黄杰. 作为生活态度的“真” 、“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21-25.
[11] 黄琳, 唐孝东. 价值视阈中的传统国民主体性缺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30-32.
[12] 文兵. 论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7-21.
[13] 李承贵. 人文主义方法的早期输入及其学术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6): 8-14.
[14] 唐凯麟, 曹刚. 儒学的再生是否可能--论儒学的当代命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4-11.
[15] 陈章亮. 应用哲学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17-2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