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由自觉的生命,异化不仅使人失去生存和平等的政治权利,同时也让人丧失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一政治与审美的联结成为当代美学家朗西埃思想的逻辑发端。在朗西埃的思想中,感性分配的平等与否是政治和审美的共同基础。政治划分了人们在不同社会时空中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感受。不平等的政治借助一套政治秩序与审美秩序的相称原则,不仅限制了劳动者的感性感知,也挟制了他们的审美感知和艺术创造。平等政治意在打破这一政治与审美的感性“联盟”,让劳动者不仅有政治的平等感受,也有审美的平等感受。艺术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感知的识别机制,而审美政治则是在感性分配视域下艺术和审美呈现在政治中的解构和重构作用。
中图分类号:
[1] | 刘方喜. 弱共识与语境复义: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重塑文艺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1): 201-208. |
[2] | 刘海明. 社交媒体对网络空间道德心态的塑造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1): 219-228. |
[3] | 宋伟. 从“巫史传统”到“儒道互补”:中国美学的深层积淀——以李泽厚“巫史传统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99-204. |
[4] | 燕世超. “劳动创造了美”质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09-212. |
[5] | 李秀金, 吴学丽. 产业化语境中的当代大众文化镜像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270-273. |
[6] | 张晶.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75-182. |
[7] | 刘悦笛. 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与“新生长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83-187. |
[8] | 陈伟, 邵志华.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65-170. |
[9] | 文传泗.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31-232. |
[10] | 康艳. "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审美内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18-221. |
[11] | 栾贻信, 范爱贤.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从生态哲学角度审视生态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67-171. |
[12] | 曾繁仁. 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60-164. |
[13] | 燕世超.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91-194. |
[14] | 杜卫.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82-187. |
[15] | 潇牧. 审美的社会生物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77-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