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5 ›› Issue (2): 23-31.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 上一篇    

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卢卡奇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从布达佩斯学派的视角出发

杜红艳   

  1. 宁波大学
  • 发布日期:2025-04-24
  • 作者简介:杜红艳,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YJC720006);宁波城市文明研究院项目(CSWM202315)

  • Published:2025-04-24

摘要: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卢卡奇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卢卡奇思想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它既呼应了其早期的文艺美学思想,又表征了对《历史和阶级意识》的真正超越。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集中阐释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构建了个体与类之间的历史哲学关联,解决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以阶级代替类无法实现的个体与类统一的问题,回答了早期美学遗留的如何实现艺术的反拜物化功能的问题。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直接引发了布达佩斯学派后续在伦理的维度上进一步阐释文化的可能性和对现代美学的重构。从布达佩斯学派视角对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审视,引发了我们对于卢卡奇思想的真正转折点是《审美特性》还是《社会存在本体论》,以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卢卡奇思想的主要成就还是次生问题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日常生活;美学;艺术;个体与类的统一;卢卡奇;布达佩斯学派

中图分类号: 

  • B17
[1] 周丹. 马克思语境中的“现代性”概念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0-13.
[2] 马骁毅. 实践、资本主义与公共领域———马克思与阿伦特实践观点之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4-16.
[3] 李晓勇. 论阿伦特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可通约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28-30.
[4] 马俊领, 刘卓红. 重构唯物史观的两种学统及其张力———以哈贝马斯和埃尔斯特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8-11.
[5] 王国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2009 年辽宁省哲学学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35-235.
[6] 罗恢远. 论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33-37.
[7] 宋友文. 方法论抑或存在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4-6.
[8] 戴景平. 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体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7-9.
[9] 牛小侠. 面对当代现实问题 推进哲学创新研究———辽宁省哲学学会2008 年年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214-215.
[10] 王雨辰.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理论维度及其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0(2): 15-2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