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2): 167-170.

• 生态政治的再审视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吕澂“唯识美学”

刘颜玲   

  • 发布日期:2018-08-25
  • 作者简介:刘颜玲,198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 Published:2018-08-25

摘要: 吕澂是卓越的佛学家和中国近现代美学先导,其佛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他对于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最初建构的贡献却一直被尘封在历史中。吕澂以他的“唯识”哲学为基础,选取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致力于构建一种具有绝对真理性、能够普救人类的“唯识美学”,并从学术、精神、价值、规范四个方面界说了美学学科质的规定性,粗线条地勾勒出美学的现代形态。

关键词: 吕澂, 唯识, 移情, 唯识美学

中图分类号: 

  • B83-0

〔1〕〔2〕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法音》2006年第1期.
〔3〕〔7〕〔15〕吕澂:《美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述例.
〔4〕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8页.
〔5〕 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蒋孔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序言.
〔6〕吕澂:《美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概论.
〔8〕〔9〕〔10〕〔11〕〔12〕吕澂:《美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5、6、7、8、35页.
〔13〕立普斯:《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42页.
〔14〕《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16〕 〔17〕吕澂:《晚近美学思潮》,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7、10页.
〔18〕吕澂:《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52页.
[1] 宋伟. 从“巫史传统”到“儒道互补”:中国美学的深层积淀——以李泽厚“巫史传统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99-204.
[2] 赖大仁.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立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0-165.
[3] 仪平策. 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6-171.
[4] 潘立勇. 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31-137.
[5] 张胜利, 田英华.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现代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49-152.
[6] 李兴武. 流行文化中的美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37-141.
[7] 赵慧平. 发生于世俗经验的杜威美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42-144.
[8] 宁稼雨, 张玉东. "道"、"器"之间的沟通--《中国审美文化史》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70-171.
[9] 白长青. 走向美的彼岸--评王向峰《美的艺术显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72-173.
[10] 颜翔林. 论审美信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36-142.
[11] 王军. 论当代国人审美意识的转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35-40.
[12] 王德胜, 孟姝芳. 以“人”为关注点——朱光潜心理美学研究的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62-166.
[13] 张法. 身体美学:话语缘起 中西异同 行进难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07-211.
[14] 杨波. 新时期生存超越美学观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45-248.
[15] 潘立勇. 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J]. 社会科学辑刊, 0, (): 131-13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