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再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聂锦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5-9. 
    摘要 ( 201 )   收藏
    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复杂内涵的理解的角度考量,甄别和辨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有助于改变过去国内学界存在的过于宏观和笼统的毛病,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有助于矫正西方学界有的学者过于纠缠细节和个案而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注重实证,但又不“唯实证论”。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看,马克思是其核心思想的主导者和首创者,恩格斯参与了这项理论建构工作,是绝大多数文稿的誊写者、修改者,二人在思想的容量、视野的扩展、思维的推进、逻辑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刻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又有一定的差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阶级流动性问题的解析
    黎学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0-13. 
    摘要 ( 299 )   收藏
    阶级流动性问题既关涉现实生活也关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理论根基。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问题却缺乏精细的解答,以致于一些关于阶级问题的理论困难长期困扰着人们,诸如阶级流动所指称的人群是阶级抑或阶层,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无阶级社会是否有启示意义,等等。社会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那些为了将社会生活简单化处理而牺牲掉的关于阶级理论的“枝枝蔓蔓”也许正是我们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不可或缺的,应当重新使其回到它们原来的地方,为我们全面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景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政治与道德共识——人类困境视角下生态伦理的瓶颈与出路
    关健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4-17. 
    摘要 ( 118 )   收藏
    20世纪中叶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检省以及对自身存在境遇的反思。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对全球问题的关切、对人类共同困境的忧思,使二者在表现出巨大理论分歧的同时又体现出了相当的兼容性。而在现实层面,全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纠结、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生态与政治的纠葛,使生态伦理遭遇无法突破的现实瓶颈。寻求生态问题上的道德共识,依托生态道德的传统资源,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生态伦理的可能出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政治的再审视
    空间的多重维度——作为政治与资本表达的空间
    车玉玲, 袁蓓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8-22. 
    摘要 ( 180 )   收藏
    空间作为人类生存之必需,长久以来一直被作为静止的人类生存与生产的“场所”。然而,空间是人类再造的产物,它本身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时代,空间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农业社会神秘的、魅惑的空间,工业社会祛魅的空间,等等。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空间与资本、空间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导致了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使空间正义以及区域剥削问题凸显出来。这不仅赋予了空间新的属性,而且超越了以往线性的历史决定论,预示了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传统: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意识形态要素
    郭彦辰, 贾玥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3-26. 
    摘要 ( 137 )   收藏
    中国经济30多年来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是当代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水平。此种理论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奇迹与生产要素的因果关联,却不能解释这些要素自身的质量及其形成,而且它忽视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要素。实际上,与生产要素直接相关的意识形态传统,才是中国经济增长要素背后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竹林玄学的“生命实践诠释学”——以阮籍、嵇康为例
    暴庆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7-31. 
    摘要 ( 189 )   收藏
    嵇康、阮籍以自身的生命实践诠释了庄学精神,他们的哲学可称为“生命实践诠释学”。嵇康、阮籍通过对庄学自然论、养生论、礼法批判、处世方式等内容的生命实践诠释,使庄学从纯粹的理论展现为具体的行为,是庄学精神在魏晋时代的现实呈现。因此,对经典的诠释方式,不仅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实践的。同时因为阮籍、嵇康自身的性格、对庄学的理解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对庄学的实践诠释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
    邢海晶, 周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32-34. 
    摘要 ( 121 )   收藏
    《伯牙琴》与《乌托邦》是东西方文明阐释和谐社会观的经典代表,二者在公允与民主、涉世治世的理论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发掘二者的契合之处,不仅可以对道教与基督教本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亦有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对象的建构及其方法论意义
    王远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35-38. 
    摘要 ( 151 )   收藏
    齐美尔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确立了“社会化形式”作为社会学的对象,成就了其独特的形式社会学。在形式社会学中,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这种统一关系,齐美尔较合理地解释了个人行为自主性与社会结构制约性二者的统一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二元对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觉”——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及其社会效应
    陈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39-44. 
    摘要 ( 106 )   收藏
    农村精英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涂河蟹生态产业发展表明,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经历了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既有粗放型养殖模式的反思和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他们最初具有了生态自发意识,而后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系统内形成了生态利益自觉理念。当生态利益自觉成为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时,从自下而上的抵制污染产业到自上而下的预防污染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机制。在当前生态系统遭遇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口个人账户养老金保障能力研究
    邹丽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45-48. 
    摘要 ( 108 )   收藏
    2005年针对人口预期寿命逐步延长趋势下原有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愈益显现出的给付期限偏短的弊端,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其进行了调整。构建养老金收支平衡模型对个人账户计发办法调整后的保障能力的定量分析表明,虽然调整后的计发月数能够根据职工退休时的预期寿命、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但在现有条件下个人账户养老金仍不能对老年人口的退休生活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为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还需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网络政治表达权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匿名权为核心视角
    管人庆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49-52. 
    摘要 ( 122 )   收藏
    表达自由权是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三种权利属性的综合体,网络表达自由权是表达自由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自由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式。而网络具有的匿名性特征为公民匿名行使政治表达自由权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可能,并成为政治表达权利本质中的一种天然属性。然而,网络匿名政治表达权与网络实名制之间存在着现实的冲突,因此实行有限的实名制就成为必要,即排除网络政治表达的实名制,将实名制局限于非政治性的网络商业活动和网络民事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伦理视域
    史兆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53-55. 
    摘要 ( 96 )   收藏
    21世纪人类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亟待加强对海洋环境伦理问题的研究。当前普遍存在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掠夺性开发以及海洋技术负面效应对海洋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这说明建立全球性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是必要的,即亟须破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树立公平原则,明确人类没有理由剥夺海洋生物对海洋自然资源与环境享用的权利;树立当代人与后代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与机会平等的意识;提倡全世界人民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乡社会管理格局失衡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魏淑艳, 邵玉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56-59. 
    摘要 ( 139 )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社会的二元结构并未根本改观,导致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存在二元格局,这种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格局在维护中国城乡社会稳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城乡失衡的格局必然孕育出更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设城乡均衡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以城带乡原则。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制度保障原则。要在公共服务制度、农村社会制度上下功夫,构建农村的和谐社会。三是重点突破原则。抓住关键,切实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提升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改善城乡社会管理的大环境。四是重在落实原则。政府要改革不合时宜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造城乡均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商法的国际统一:从海商自体法到国际海商统一实体法
    王秋雯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60-64. 
    摘要 ( 102 )   收藏
    国际海商法从其起源到发展至今呈现出最为明显的趋势是从统一走向分化并再次向国际统一的方向发展。虽然起源于地中海商人习惯汇编的海商自体法曾经构筑了海商法在历史上的国际统一,然而由于其渊源与内涵本身模糊不清,超国家的国际性衍生执行困难,倡导的意思自治与现代海商法强制性规则扩张之间的矛盾,海商自体法在现代无力重新构筑海商法的国际统一。现代海商法国际统一化进程是由以国际公约为代表的国际海商统一实体法主导的,同时以“软法”形式存在的民间海商实体规则也对海商法的国际统一贡献深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渤海区域船舶压载水排放的港口国法律监管探讨
    李志文, 陈夏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65-69. 
    摘要 ( 107 )   收藏
    环渤海区域船舶压载水排放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减轻这一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对船舶压载水排放进行港口国监控。目前,我国现有船舶压载水港口国法律监管存在着立法不完善、执法模式过于分散、各省市监管合作程度较低等问题。要着手完善船舶压载水排放的相关立法,处理好海事机关与其他相关执法部门的协调,加强环渤海区域各省市的合作,努力保护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近代中国的宪政走向——基于法律文本的分析
    张锐智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70-75. 
    摘要 ( 208 )   收藏
    1912年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它成功地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宪法理论转化成近代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首次实现了中国政体由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初步构建了公民宪法基本权利体系;精心设计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临时约法》的颁行是中国近代宪政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法制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司法和谐问题上的三个认识误区
    唐延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76-79. 
    摘要 ( 76 )   收藏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司法和谐问题成为法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尽管理论界对于司法和谐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司法和谐问题依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存在着三个认识误区:混淆司法和谐与案件审结方式的关系;将司法和谐片面地理解为个案和谐,片面强调结果和谐,忽略了司法和谐应该是公正合法基础上的和谐。认清这些误区,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更辩证地认识司法和谐的内涵,从而通过司法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
    任保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80-85. 
    摘要 ( 126 )   收藏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增长不一致,属于典型的资本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此外,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很大,受收入分配不平等、资源环境代价高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未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点在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促进自主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及国民经济竞争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资源产权约束与区域环境质量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黄万华, 白永亮, 程启智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86-89. 
    摘要 ( 100 )   收藏
    环境资源产权结构安排是影响环境资源配置效率与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变量,不同产权结构安排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转型期,现行环境资源产权对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存在制度软约束。在经济与政治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竞争导致了区域环境质量下降。为此,规范地方政府竞争、改善区域环境质量,需要建立多层次、复合式的环境资源产权结构;明晰多元环境资源产权主体的权利边界;公平调整产权主体的收益权与分配关系;完善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制度,严格保护环境资源产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新理解合作博弈概念:内涵和理性基础
    朱富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90-99. 
    摘要 ( 177 )   收藏
    主流博弈论根据是否存在强制性协议来定义一个博弈是否属于合作博弈,但这种定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反差。其实,合作博弈更应该从博弈结果来进行界定,实现最优的合作结果的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同时,基于这一定义,就需要探究人类的行为机理,基于这一行为机理将过程理性和结果理性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土地契约关系变迁的制度风险
    程世勇, 刘旸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00-104. 
    摘要 ( 84 )   收藏
    在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中,土地要素比资本与劳动力要素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复杂。新古典经济学仅从要素组合效率的层面分析土地制度变迁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而忽略了制度变迁中的利益结构变动及与之相伴的三层制度风险:农业内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使用权分配与流转中的风险、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征用制度缺乏规范性所导致的利益失衡与资源配置扭曲的风险、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与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制度二元化的体制风险。这三层制度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价格机制构建方略
    帅晓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05-108. 
    摘要 ( 100 )   收藏
    农村承包地流转价格机制是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机制运行的重点和核心,而承包地流转价格除受包括承包地本身租金量变动、市场供求变动等自身内在变化机理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承包地的性质和功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国家宏观农业制度与政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非土地市场等诸多外部变化机理因素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对承包地实行实物管理,赋予承包地社会福利性质,否定承包地的商品和资产属性,从而导致土地承包权价值性、商品性模糊,割裂了土地所有权与租金和租金与价格以及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在承包地流转市场中,价格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核心主导作用,流转价格机制常常处于“失灵”状态。鉴于农村承包地流转价格的重要性,可构建农村承包地流转价格机制,通过承包地流转价格的调节作用实现承包地流转市场的供需平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地的规模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FDI流量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
    周启运, 田彬彬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09-114. 
    摘要 ( 112 )   收藏
    在全球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保护知识产权显得越发重要,因为它影响着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的影响。以国际贸易与投资中经典的引力方程模型为基础,利用中国的相关数据检验可以发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会对中国的FDI流量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FDI的影响程度随着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减弱。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的影响,为现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经验研究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的因素分析
    樊琦, 张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15-118. 
    摘要 ( 99 )   收藏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在演进中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功能失调性,各国为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陷入权力之争与利益之争,从而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必然显现出长期性,而观察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因素有利于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合作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与积极发展的战略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贸易结构转型研究
    王玲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19-122. 
    摘要 ( 89 )   收藏
    低碳经济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能促进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该把握市场机遇,不断完善自身机制,推动国际技术合作和科技创新,平衡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互动发展,使出口市场多元化、出口产品高级化,不断增强在国际双边或多边贸易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蒋介石与1961年联合国“外蒙入会案”
    陈红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23-131. 
    摘要 ( 365 )   收藏
    1961年台湾与大陆关于联合国内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发生重大转折,台湾在联合国的地位受到威胁。蒋介石在如何应对“外蒙入会案”的问题上与美国产生分歧,他先是要求美国协力阻止外蒙古加入联合国,态度强硬,后来迫于美国压力与国际现实,又不得不作出让步而改变政策,默认外蒙古加入联合国的事实。蒋介石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他与美国交涉的过程及心理变化。在处理“外蒙入会案”的过程中,蒋介石在政务处理中的策略与技巧、蒋的独断专行事必躬亲以及将个人好恶情绪带入政务处理等惯常的行事风格亦表露无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拘捕制度考论
    陈玺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32-137. 
    摘要 ( 249 )   收藏
    参军、县尉及胥吏等卑品官吏为唐代拘捕制度的实施主体,他们常因拘捕未果、误期及误捕等原因遭受责罚。司法实践中的拘捕原则,则以属地管辖为主,共同管辖为辅,拘捕事务由随近法司与乡村里坊等基层组织联防实施,同时强调州县与敕使、法司与军府协作进行。据出土文献可知,拘捕活动与受理、告诉、庭审、执行等诸多诉讼环节相互关联,官府拘捕人犯,需由佐史等基层书吏拟定符帖,经长官批准,交由胥吏实施。传世文献并无关于唐代拘捕之详尽记载,但笔记小说描述之冥司追摄情节多本当时固定法律程式演绎创作而成。阴司狱讼虽非实录,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与印证唐代拘捕制度,弥补律令典章记载之缺失,并从法律文化层面展示唐代拘捕制度的运行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末清初郑氏海商集团对日贸易制度初探
    荆晓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38-143. 
    摘要 ( 146 )   收藏
    明末清初,郑氏海商集团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的霸主,在对日贸易中处于垄断的地位。该集团内部运用各种制度对中日贸易进行组织和管理,其中主要有牌饷制度、五商制度和公司制度。这些制度在对日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郑氏海商集团发展壮大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清朝前期对东南亚的贸易政策
    王巨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44-151. 
    摘要 ( 252 )   收藏
    清朝前期对东南亚的贸易政策可分为朝贡贸易政策、海洋贸易政策、陆路沿边贸易政策三部分。总的来看,清朝前期对东南亚实行的是较为友好稳定的开放贸易政策。清政府一直开放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虽然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曾短期禁止中国商民前往南洋贸易,并在乾隆二十二年后实行广州一口通商,但一直准许东南亚商船来华贸易。虽然在乾隆中后期曾短期关闭与缅甸、安南的边境贸易,但在多数时间里允许中外商民自由往来。清朝制定对东南亚贸易政策的初衷不是裕国富民,而是从属于封贡秩序的维系与重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清代的疆域统合与地方政制变革——以东北地方为讨论中心
    高月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52-156. 
    摘要 ( 95 )   收藏
    有清一代,伴随着中华世界秩序的崩溃和满族统治者对“中国”认同的加强,东北地方在清朝的疆域构造中经历了由中心到边缘的变化;近代以降,西方列强的入侵从内部、外部两个层面侵蚀着中国传统国家认同,传统国家认同趋于瓦解。为达到统合东北边疆、重建民众国家认同的目的,清王朝采取了变革东北地方政制的办法,其中包括变革官制,实行地方自治,变革财政、教育体系等内容。综合来看,东北政制变革是清朝重新建构或修补自己的以民族为界的多元型帝国构造、确认主权领域范围的重要举措,是清朝再次界定旗人与民人的关系、抛弃以往让各族群互相牵制的政治体制和统治策略、彻底放弃“满洲”民族政权性质的标志,最能够体现清王朝再建国家认同、强化疆域统合的意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及其影响
    宋正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57-161. 
    摘要 ( 258 )   收藏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同时,开始思考中国的工业化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业化思想。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工业化应走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必须坚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必须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应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道路;等等。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对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工业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人”为关注点——朱光潜心理美学研究的特点
    王德胜, 孟姝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62-166. 
    摘要 ( 125 )   收藏
    ; 崇尚科学的、经验的和自下而上的实证性分析,关注人的感性之维,充分体现了经验主义美学对朱光潜心理美学研究的影响,内在地体现了朱光潜对“科学性”的重视。其心理美学研究以人生价值实现为依托,深入具体现实,体现了审美与人生的有机联系。而以生命价值关怀为根本,广泛吸取中西不同文化精髓和思想观念,则体现了朱光潜“兼收并蓄”开放的学术胸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吕澂“唯识美学”
    刘颜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67-170. 
    摘要 ( 166 )   收藏
    吕澂是卓越的佛学家和中国近现代美学先导,其佛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他对于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最初建构的贡献却一直被尘封在历史中。吕澂以他的“唯识”哲学为基础,选取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致力于构建一种具有绝对真理性、能够普救人类的“唯识美学”,并从学术、精神、价值、规范四个方面界说了美学学科质的规定性,粗线条地勾勒出美学的现代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文学分期术语“盛明”辨义
    雷磊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71-176. 
    摘要 ( 177 )   收藏
    明代文学文献(如选本、诗序等)使用了“盛明”这一明代文学术语。“盛明”既是明代文学分期术语,又是明代文学批评术语。作为明代文学批评术语,“盛明”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鸣盛”意识的产物,具有“政治盛明”的含义。同时,它亦具有“文学兴盛”的含义,标示了一段明代文学兴盛的时期。 “盛明” 作为明代文学分期术语,起于弘治初茶陵派兴起之后,而迄于万历中公安派兴起之前。从反映明代文学发展阶段性来看,“盛明”同“明代文学的中期”相比,用语更简明,表意更丰富。我们未尝不可将它与“初明”、“晚明”组合起来,用于研究和教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孔子饮酒以礼
    周苇风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77-181. 
    摘要 ( 131 )   收藏
    孔子一生以继文王周公之业为己任,其饮食态度甚至还保留着周初部分饮食制度的影子。孔子“薄恶”之酒不食,坚持饮用适合供奉祭祀的鲁国清酒,以至于魏人将“圣人”当作清酒的代名词,成了曹操禁酒期间私下饮酒相互沟通的暗号。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论语》中语涉饮酒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却处处可见周礼对孔子饮酒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礼制意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白《将进酒》新考
    赵海菱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82-185. 
    摘要 ( 203 )   收藏
    关于《将进酒》的创作时间,历来存在异议。敦煌手写本(三种)以及殷璠《河岳英灵集》等诸版本的比照分析显示,“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为“天生吾徒有俊才”。据李白与《将进酒》所提到的“岑夫子”、“丹丘生”二人的交往情形,可推断该诗应创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敦煌手写本《唐人选唐诗》所载《惜罇空》乃李白传世名篇《将进酒》的原始版本,它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编者、刊刻者等人的改动,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体从题目到内容都有许多不同,文献整理应以敦煌手写本《唐人选唐诗》所载该诗为准。同时,该诗创作于李白被“诏许还山”之后,亦大抵是可以肯定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兴”论的言义转换与郑玄的理论贡献
    杨允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86-190. 
    摘要 ( 161 )   收藏
    “比兴”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范畴,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准备与发展过程。这一范畴的内涵经历了从言说的诗性表现方式到诗的艺术表现方式的转换,这一理论范畴也从义蕴朦胧的初步形态发展成为意象丰富的经典形态。在这一范畴内涵的转变提升过程中,郑玄的理论探讨与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毛诗学派“比兴”论的完成,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比兴”经典形态的确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刘廷玑的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
    王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91-194. 
    摘要 ( 99 )   收藏
    刘廷玑的《在园杂志》存录数十篇笔记小说,这些作品或记奇人趣事或记鬼神灵怪之事,呈现出追求真、趣、奇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倾向的形成与刘廷玑对小说本质与小说艺术的独特理解不无关系。刘廷玑的小说艺术之“奇”论、小说史论、教化之功用观及对章回体小说的评述,均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对当时及后来的小说创作与小说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域背景的严重缺失——从《连心锁》看文革抗战文学有关朝韩想像的浅泛性
    朱寿桐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195-199. 
    摘要 ( 250 )   收藏
    长篇小说《连心锁》出版之前,我们对中国与朝韩联合抗战这样一段难忘的历史很少进行较大规模的文学表现。在这部特殊的作品中显露出的文革文学规范乃至潜规则严重影响着作品真实精神的体现和人物真实性的塑造。一个涉外题材的作品要想生动地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须带着浓厚的具有异域色调的空域背景,而无论是从写作行为还是从人物刻画方面看,《连心锁》这部作品都严重缺失这样的空域背景,致使其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思想把握、生活把握和人物把握都呈现出浅泛性的缺陷,是创作方法意义上的重大缺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作家的神话书写
    张岩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00-204. 
    摘要 ( 131 )   收藏
    中国现代作家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表达对象。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此同期,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体系也处于奠基性阶段,现代作家在理论和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这些重述神话的作品既体现出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批判
    魏巍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05-208. 
    摘要 ( 103 )   收藏
    把现代文学以“现代性”的名义统一起来,这既体现出对“重写文学史”号召下的“现代性”焦虑,也体现出对文学多元性的认同,以及学界建构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的努力,但是,我们对“现代性”的界定也呈现出各自为阵的局面。为此,重构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
    藤田梨那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09-214. 
    摘要 ( 160 )   收藏
    日本文化自大和、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一直在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熏染蒙盖之下。此后的日本则转而急速西化。日本的现代是受了西洋文化刺激的“外发型开化”。大正时代这种激进的现代化与“脱亚入欧”反而促成了日本再次回顾中国的契机。发生在此时的“支那趣味”热赋予现代日本对中国再认识与自我认识的良机;它借助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推进了文学、美术的多样性发展。诸多日本作家通过亲身体验现实中国,书写了大量充具异国风味的作品;与此同时,又把现代人的苦恼与人生思考带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中,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进而创作出他们自己的中国古典题材作品,形成接纳中国文学最深刻的写作分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桦派作家与日本近代知识分子转型
    陈秀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15-218. 
    摘要 ( 181 )   收藏
    在日本近代文坛上,以志贺直哉、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为代表的白桦派作家吸收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发展具有人道主义内涵的自我理念,以积极的自我和对人生的诚实认真态度,拒绝玩弄文学,视文学为人性和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对于日本近代文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探究白桦派作家的自我意识特质,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理解日本近代知识分子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构筑精神自我之同时,如何推动了社会民主进程这一启蒙意义,更是解析日本近代文学特质的关键之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魔幻色彩与黑色风格
    郑光锐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19-222. 
    摘要 ( 117 )   收藏
    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享誉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她们植根于自身黑人文化的广袤沃土,其作品具有浓重的“黑色风格”,并精湛地融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巧,使作品在真实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生活内容、生动描写非裔特别是非裔女性心路历程的同时,有力鞭挞了美国社会种族、性别歧视的罪恶,深切表述他们追求自我和民族解放的愿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论坛
    论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刘凯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23-225. 
    摘要 ( 114 )   收藏
    培育和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培养创新人才队伍,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前沿的平台,激发和保护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奠定基础,使我国彻底走上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的方略和措施——兼论沈阳文化建设特征
    张思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2):  226-228. 
    摘要 ( 102 )   收藏
    城市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文化强国必须文化强省、强市,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是其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传播力内聚城市文脉及文化特性,外显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发展的方略措施,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城市又好又快地发展过程中,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日益重要,城市文化传播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