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生态危机的文化检讨
    生态文明:观念·规范·制度
    程广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5-10. 
    摘要 ( 127 )   收藏
    从探讨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到形成生态系统观,从提出零增长方案到形成可持续发展方案,从生态伦理学到自然价值论,这是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历程。生态系统观、可持续发展方案是当代全球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这两个方面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来架构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生态伦理学和自然价值论是反映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规范;而自然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反映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相互阐释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由科耶夫的“误读”所引发的思考
    夏莹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1-16. 
    摘要 ( 190 )   收藏
    科耶夫哲学是黑格尔、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思想融合的结果,但同时科耶夫的思想中也蕴含着对于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双重误读:科耶夫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批判中所提到的“自我意识二人”改造为其哲学的起点,将黑格尔的“现象学”转变为人类学,并借助于将这种人类学等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让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相遇。但这种相遇基于对“人的本质”的概念式的规定方式,代表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它早已被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超越了,因此科耶夫所阐发的这条以“海德格尔”解释“马克思”的道路导致了其哲学向传统形上学的倒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模式化思维与隐喻批判——马尔库什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研究
    孙建茵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7-20. 
    摘要 ( 136 )   收藏
    “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术语是马克思主义框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然而这一术语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具有一种隐喻性的意义,甚至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布达佩斯学派的思想家乔治·马尔库什直接批判了教条主义对“基础与上层建筑”隐喻性意义的种种歪解,而且通过对隐喻的当代有效性的批判,最终提出了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解释范畴进而保留文化多样性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理性拯救到信仰救赎:斯多葛主义伦理学之于基督教
    朱锋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1-25. 
    摘要 ( 387 )   收藏
    早期基督教理论形态的塑造深受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世界城邦、顺应自然作为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念启发了基督教“天国生活”、“信奉上帝”诸多信条的阐释模式。主体如何才能获得拯救,这是二者共同的现实关注。理性的自足与上帝的恩典分别是斯多葛主义与基督教为人们提出的两种解决思路。表面上二者都显得极为消极,但斯多葛主义强调主体与万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转化为伦理关系,这一现实活动本身就是成就“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理性立场是迥异于以神为本的信仰立场的。辨析基督教思想中的异质文化,对于思考“非基督教文化”的伦理学说如何面对现世问题、应对现代性带来的挑战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德格尔对出自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追问——源始伦理学“在”之源的解蔽
    张雷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6-28. 
    摘要 ( 411 )   收藏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出自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以对象化的方式对待人,这种做法并不是对人的本真关怀。由于海德格尔坚持存在论的真理观,因此他的人道主义不同于出自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人道主义认为人之人性是绽出之生存,人只有进入存在之澄明中才能使人之本质得到根本绽现。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反思并不是主张非人道主义,而是开启了人道主义的其他眼界,他把存在之真理作为人绽出之生存原初要素的思想称为源始伦理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谢林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前提性批判
    吴海龙, 李长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9-32. 
    摘要 ( 183 )   收藏
    在认识论的长河中,知识学体系从费希特自我原则到谢林同一原则的演变是必然的、合乎逻辑的。费希特在对康德知识学的批判中,确立了本源性、能动性的自我原则。这个自我通过自己的纯粹活动,推演出知识学的全部内容。谢林反对费希特知识学体系的自我原则,把知识学的根基引到斯宾诺莎的实体,建立起自己的“绝对同一”的知识学体系,从而解决了从主观到客观和从客观到主观的双重过渡问题。但由于其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倾向,谢林在对费希特知识学的批判中也固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当代主体性哲学的合理形态
    郭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33-35. 
    摘要 ( 113 )   收藏
    主体性哲学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是人类自我观照的理论表征,因而也是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内容。然而,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却遭到了普遍的拒斥,究其原因,在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及其引发的自我否定。只有与形而上学绝缘,主体性哲学才能重获生机。马克思通过形而上学批判,开创现代实践哲学,从而为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域。实践哲学视域下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承担了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发展的重任,堪称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合理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性世界观的三个基本特征
    游学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36-38. 
    摘要 ( 397 )   收藏
    在批判现代性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现代性所确立的世界观的三个基本特征:“主客二分”、“工具理性”、“人成为欲望上的绝对主体”。正是这三个特征共同组建了现代性世界图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博弈均衡的自然正义——肯·宾默尔平等观的自然主义基础探究
    刘玉贤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39-42. 
    摘要 ( 156 )   收藏
    ·宾默尔认为正义是人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在博弈均衡状态下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是社会演化的结果。宾默尔通过在正义问题的研究中对博弈论模型的引入,指出代表正义的社会契约不仅具有稳定和效率的特征,而且是平等的。宾默尔的理论有效地规避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缺陷,但同时也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唯物辩证法的前提重建
    郭忠义, 王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43-46. 
    摘要 ( 326 )   收藏
    作为公共课教科书哲学及其社会化的大众化唯物辩证法观念始终存在着合理性危机。学术界试图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重新解读中彰显出辩证法的魅力,但无论是生存论、实践论抑或是其它解读,都带着概念化思辨色彩,内在性思考取向,祛唯物论特色,并不能克服大众化唯物辩证法的危机。危机的原因在于对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理解上前提缺失,遮蔽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本来面目,影响了唯物辩证法对现实的解释力量。走出危机的路径是回归马克思辩证法的本来意义,重建唯物辩证法的唯物论前提和知性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素朴辩证法抑或实践辩证法:对《资本论》“合理形态”辩证法的辩证分析
    孔扬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47-50. 
    摘要 ( 169 )   收藏
    马克思将《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称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在马克思身后,研究者们对这一辩证法的理解定位发生了从素朴意义到认识论—实践论意义的总体变化,但是在将“合理形态”辩证法最终定位为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却又矫枉过正,忽视了马克思原典中素朴辩证法的合理地位和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我们能够从中找回马克思原典辩证法的多重意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平的道德判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大众化的最直接方式
    闻晓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51-53. 
    摘要 ( 117 )   收藏
    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形成了两个基本的道德判断:其一,对于共有的东西就应该共享;其二,是我的就是我的。这两个道德判断,从学理上来说,属于作为公平的平等原则的道德基础。它们不仅是洛克建构其私有财产权理论的主要道德标准,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建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伦理依据。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大众化最直接的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苦难意识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历史目的之维
    马建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54-56. 
    摘要 ( 146 )   收藏
    历史目的论作为解释历史的一种有效范式,往往与对苦难的“道义”拯救相关联。马克思尽管创立了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唯物史观,但这种对历史的哲学思考离不开对苦难的历史自觉,正是在对苦难的历史思考中历史目的论的踪迹以隐讳的方式显现。马克思历史观的历史目的之维与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并不冲突,其所彰显的价值性与科学性共同构成人们改造世界的有效武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
    杜秀娟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57-59. 
    摘要 ( 164 )   收藏
    生态社会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口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人口、自然和社会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断裂的现象,阐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维度。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位体制阻隔背景下福利的社会排斥
    吕庆春, 李军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60-65. 
    摘要 ( 148 )   收藏
    改革开放促使高度整合与低度分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逐步变迁,单位体制逐渐被打破,市场化与社区化的属性不断显现。然而,在一个单位体制隔离很深的社会里,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社会福利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单位体制的特色。单位体制区隔导致了福利的不同政策及价值取向,不同体制下的成员在获得和享受福利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形成福利的体制隔离和排斥。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打破体制区隔,改变不同体制背景下社会成员福利的巨大差距,使福利由单位体制福利逐渐朝着均衡化和公平化的社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政府责任
    梁德友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66-70. 
    摘要 ( 125 )   收藏
    转型社会我国弱势群体关怀中,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责任主体。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说,政府关怀弱势群体是其主体角色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从主体的责任边界来说,公共性则是政府作为弱势群体关怀主体自身的一种职能诉求。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政府在关怀弱势群体方面尚存在着理念落后、决策滞后、主体责任不明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围绕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以公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结构重塑,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制度伦理建设和以关怀弱者为主流的社会道德方向引领等目标,通过政府善治,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软实力视域中的公民基本素质
    田玉芬, 侯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71-74. 
    摘要 ( 121 )   收藏
    公民素质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提升公民素质的思想基础,依托文化建设和实践导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不断提高公民素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社会学问题研究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行政机关及其行为
    崔卓兰, 刘福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75-80. 
    摘要 ( 137 )   收藏
    当前,行政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中最具关键意义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柔性执法所提供的行政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则是处于最为核心的部分,因为柔性执法不仅符合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而且具有法制框架下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已经在实践中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为实现创新目标,一个具有自我规制能力的、高素质的行政机关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行政机关自身的目标、能力和素质是其转换行政方式、开展执法改革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因公益需要提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制度
    张先贵, 金俭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81-85. 
    摘要 ( 114 )   收藏
    因公益需要提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性质应界定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收。于补偿层面,应确立出让与划拨土地使用权二元化的补偿规范体系。对提起收回的出让土地使用权,须退还剩余年限的出让金和按照市场价格评估补偿。对提前收回的划拨土地使用权,须对土地使用权取得成本、土地开发投入给予适当的补偿。对收回的土地使用权按照市场价格补偿时,需将因政府投资等因素致该土地使用权极差地租提高而产生的增值利益返还给社会,由社会从事公益事业。提前收回原因的公共利益要件和收回须遵循的法定程序应准用房屋征收制度的相关规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代“出簿籍相质证”民事证据规则论析
    祖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86-89. 
    摘要 ( 133 )   收藏
    我国古代的官府簿籍是诉讼的证据,主要适用于所有权纠纷,包括不动产的田宅纠纷和动产的奴婢、牛、马等财物纠纷。簿籍具有公证效力,可以验证私人之间契约的真伪,其证据效力高于其他证据。经由官府确认的书证也称“旁证”,也具有公证的效力。出簿籍相质证,一般采取当堂呈出和当堂验明的方式,以“足见”、“见得”、“显有”等语词表述。该规则的适用既可杜绝伪造证据行为,利于法官准确及时结案,又使古代百姓具有证据意识,是“券证主义”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救济大规模侵权的法律考量
    袁文全, 杨天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90-93. 
    摘要 ( 127 )   收藏
    大规模侵权是在商品经济发达和科技进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侵权现象,具有私害公害化倾向和公共危机属性。司法救济的途径对于大规模侵权难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功效,必须发挥政府的救济作用。但政府的救济并不能取代侵权的司法救济途径,相对于后者,前者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先行和补充作用。有效发挥政府在大规模侵权中的救济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正确定位和考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视分期付款买卖中买受人的处分权
    孙得胜, 翟云岭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94-99. 
    摘要 ( 144 )   收藏
    基于利益平衡的原则,买受人对于合同标的物之处分行为的有效,应当以出卖人主张取回权时买受人之处分行为对于出卖人之利益实现不构成妨碍为前提。在所有权保留之分期付款买卖中,买受人于条件成就前,对于标的物所有权之处分,第三人得否因此而取得标的物之所有权,则应依保留所有权买卖是否登记而分别认定。期待权受让人获得标的物之所有权得源自附条件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中当事人所约定条件之成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与热点
    论东北区域新一轮开放的通江达海战略取向
    李靖宇, 李锦鑫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00-106. 
    摘要 ( 99 )   收藏
    东北综合经济区作为国家重量级的战略区域,国务院近年来频繁予以战略投放和政策安排,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现实进程,进一步面向东北亚国家建立起循序渐进的务实合作关系。为此,东北综合经济区应当以黑龙江、图们江和鸭绿江这三条界江为突破口,并且以流域作为联动开发对象,努力促成新一轮开发开放的通江达海战略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港口融资研究动态综述
    张继华, 姜旭朝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07-111. 
    摘要 ( 108 )   收藏
    海洋港口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及设施间配套衔接体系的整合完善,直接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潜力。海港作为海洋开发以及海洋和内陆联通的平台,既需完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也依赖于港口融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国际港口民营化改革以来,海洋港口融资的理论研究涉及海洋港口融资基本理论、海洋港口融资渠道、投融资模式选择、港口融资风险与投融资决策评价等方面。而由于港口融资系统的复杂性及各项融资方式自身的局限性,对于具有公私混合双重特征的港口基础设施融资中不同类型资本的参与方式、各种资本的参与度等问题仍存有很大争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经济活动的沿海化布局规律探析——国内外历史经验及启示
    刘曙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12-115. 
    摘要 ( 135 )   收藏
    国内外历史经验与理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活动的布局和海洋有着历史渊源,内部统一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主动对外开放的经济一般带来沿海经济活动的繁荣,同时也将导致海岸带空间紧张与海洋资源环境压力。中国正处于沿海产业发展与布局的上升期,其发展必然伴生着海岸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空间竞争与拥挤效应。而要推动沿海产业合理布局与建设的区划与规划,则需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转轨与流动性过剩
    苏剑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16-120. 
    摘要 ( 112 )   收藏
    在转轨过程中,市场缺失与市场分割阻隔了资金的融通,经济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了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增加,国有企业的“资金饥渴症”与较低的资金使用效率使得国企投资的货币需求高于正常私人企业的需要,因此,为了正常转轨,政府往往不得不往经济中注入大量货币。而随着经济转轨逐步深化,上述几种因素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因而货币需求减少,但货币供给并没有下降,这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就是转轨过程的一个必然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和现状: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王弟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21-129. 
    摘要 ( 198 )   收藏
    改革在经济效率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使得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全国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非常大,目前基尼系数达到0.5,超过国际警戒线;第二,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在各个领域,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资本劳动收入之比的持续扩大;第三,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虽然也一直在扩大,但都仍处于国际警戒线(0.4)之内。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除了二元经济发展这一重要因素之外,各种不完备的市场机制可能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由此,为了改善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针对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值税征税范围研究:文献述评及研究重点
    李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30-136. 
    摘要 ( 142 )   收藏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入增值税制度,增值税征税范围界定与改革一直处于争议中。2012年,以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行业拉开了新一轮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序幕,激发了对于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新一轮热议,热议的重点在于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建议及改革的影响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的研究应着重在进一步深化增值税试点改革、改革引发的行业税负变化、改革引发的财政体制问题和征管机构调整问题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度量方法评论与改进
    王书林, 安曼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37-139. 
    摘要 ( 116 )   收藏
    学术界已经从各自的角度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测算方法进行探讨与改进,但国外的度量模型并不直接适用中国私人收益的度量问题,而国内学者的修正模型仍存在一定缺陷。分析发现,以溢价水平来估算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是否准确与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密切相关。在我国控制权转移市场中,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控制权出让方的主体性质。因而,对于不同主体类型的控制权转移事件加以区别对待,分别度量,才能更准确地估算出买卖双方的私人收益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王玲莉, 刘忠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40-144. 
    摘要 ( 130 )   收藏
    当前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已经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进行了转移,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日益显露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种综合国际背景下,我国的服务贸易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在总量飞速发展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也表现出结构上的不合理,缺乏技术含量等不足,造成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在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服务贸易现状、从TC和RCA指数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对中美日三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应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质量的提升; 强化政府作用,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资并购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刘丽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45-148. 
    摘要 ( 102 )   收藏
    外资并购的动因,从过去单纯通过参股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渐向实现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意图演变,以鼓励、优惠为主的外资并购政策已逐步失去吸引外资并购投资的作用,以产业控制为主的传统产业政策应当让位于靠市场机制调节的竞争政策。反垄断审查不是为了限制外资的进入,而是为外资进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供水价格规制机制与改革对策
    何禹霆, 王岭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49-152. 
    摘要 ( 107 )   收藏
    中国城市供水价格规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在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的前提下,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能够激励供水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激励性价格规制机制。尽管中国经济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与英美等国存在差异,但美国的收益率规制有助于实现供水企业合理的利润水平,英国的价格上限规制能够激励企业提高效率,这两方面都应是中国城市供水价格规制改革的借鉴重点。中国城市供水价格的成本加成规制机制,应在科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充分结合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重点在完善定价目标、科学确定供水成本、合理设定企业利润、完善阶梯水价制度、强化公众监督、实施差别定价以及实施激励性价格规制等方面深化改革,以实现供水价格规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主体间的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水平——基于居民储户、企业家、银行家的分析
    孙音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53-156. 
    摘要 ( 120 )   收藏
    通货膨胀预期是产生和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具有异质性特征,且当滞后期为1、2阶时企业家和居民储户通货膨胀预期是物价变化的原因,企业家预期相比居民储户预期更加敏感,居民储户预期具有相对滞后性。货币当局在制定短期政策时应更加关注企业家及居民储户预期,有针对性地采取抑制不同主体预期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碳减排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盛丽颖, 杨志安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57-159. 
    摘要 ( 114 )   收藏
    碳减排税收政策的影响涉及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能源使用效率等多个领域。但目前正在实行的碳减排税收政策扩大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在较低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对改善能源使用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中国存在经济稳定增长下的最优碳税税率,必须适时对资源税进行改革才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扩大资源要素的产出,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但是,为了有效控制收入分配差距,在出台碳减排税收政策时必须配套完善财产税和所得税的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知识与制度的内涵及其作为生产要素的依据
    张鹏侠, 张一鹤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60-163. 
    摘要 ( 172 )   收藏
    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然而,迄今为止的生产三要素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纯粹生产状态下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以生产三要素为基础的厂商理论实际只是生产理论。而知识和制度是被经典生产三要素说忽视的两个无形资源要素;完整、准确的生产要素理论应该是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知识和制度在内的“五要素”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双边制度激励研究
    张丽艳, 李娟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64-166. 
    摘要 ( 158 )   收藏
    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关乎城市化进程,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之下农民工融入城市缓慢,推进城市化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针对目前存在的政府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负的制度激励问题,政府应树立以市场思维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理念,立足于双边制度激励,设计对农民工的利益激励、成本激励以及对政府的规模激励、土地激励、治理激励的城市化政策,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三者联动改革,实现二者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双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社会资本管理手段的探讨
    宇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67-170. 
    摘要 ( 140 )   收藏
    学界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而对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有所忽略。事实上,社会资本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这被称为社会负债。通常情况下,社会结构会通过三种方式产生社会负债:社会结构中的强联系会为结构内成员带来收益,也会阻碍结构外的其他行动者获取为该结构所控制的特定资源,从而阻碍这些行动者的活动顺利进行和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社会结构一定的封闭性及其特定的负面性,可能会阻碍结构内成员提高创新能力和规模的壮大;社会结构内的行动者不希望他们的机会被社会结构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依赖性形成的社会负债风险源于权力的机会主义,可以采取若干手段加以抑制:进行企业合并或吞并,将企业管理纳入到统一行政下的制度框架中;利用正式的契约和运用信任加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只使用单一的方法,而要依据关系网络结构的特征,并考虑策略、制度环境等条件加以综合,以实现一种成熟依赖关系的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中外交往与文明交流
    多元利益交叉时空中的唐代对外关系
    王贞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71-178. 
    摘要 ( 141 )   收藏
    古代亚洲的地缘政治具有“多元性”及“相互依赖性”的特点。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唐廷的对外政策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表,现实主义为里,是道德原则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唐廷常常根据具体情势改变、调整其对外政策。但这种调整是渐进、实用的,是以 “合宜性”和“功效性”为指导思想,而不以其他特定的意识形态为依据,其目的是使唐王朝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中的国际环境,处理与邻国的双边及多边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晚明外交中的“佛郎机情结”
    庞乃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79-186. 
    摘要 ( 203 )   收藏
    明人“佛郎机情结”是中国传统外交模式遭遇葡萄牙人强力挑战、西方商业殖民势力长期租住中国领土行将造成尾大之势以后,晚明朝野对佛郎机问题敏感、困惑、内心焦虑的一种反应。它因对葡外交之伤痛经验和传统华夷观念的双重作用而产生,突出表现在对佛郎机问题无法释怀、不断检讨对葡政策的成败得失以及借“佛郎机故事”警示对欧外交等方面。晚明“佛郎机情结”不仅左右着明代中欧关系的历史进程,而且影响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质推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杰斐逊时代美国社会争论中的孔子
    张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87-194. 
    摘要 ( 219 )   收藏
    19世纪初期的杰斐逊时代是美国诸多传统成型并得到巩固的时期,社会争论甚为激烈。这些争论不仅引证美欧经典思想,而且涉及中国的文化象征孔子。孔子主要发挥着三大功能。第一,在杰斐逊重视革命传统的背景之下,孔子不仅证明革命理想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也是人们用以判断为政者是否符合革命原则要求的重要参照。第二,孔子反证了自闭国门和反商政策的错误,为主张美国应走工商业道路的人营造了声势。第三,孔子以其所谓的宗教身份和宗教地位,证明社会需要宗教,但政府不应偏袒特定信仰体系,乃政教分离舆论的支撑点之一。孔子置身这些争论,不但事关美国的社会文化,更是近代以前中美文化交流的关键见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根济与近代天津医疗事业考论——兼谈“马大夫”与李中堂“兴医”的诉求歧异与相处之道
    余新忠, 杨璐玮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195-202. 
    摘要 ( 242 )   收藏
    马根济是中国近代医学史和天津地方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传教士,虽然目前对其已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但还存在着一些相互矛盾、似是而非之处。实际上,马根济创设的施医院是一个性质未明、中外合作的慈善机构,流行的所谓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的说法并不确切。而与施医院不同,医学堂当为中国最早的官办医学教育机构。马根济的成功,既与他成功医治李鸿章夫人之病这一偶然事件相关,同时也是其传教需要与中国慈善传统、西医影响日增、中国追求富国强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根济虽然在创办近代医疗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但在其念兹在兹的传播福音方面,却远未取得他所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伪满鸦片政策略析
    赵朗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03-206. 
    摘要 ( 179 )   收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 “以毒养战”的鸦片毒化战略,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日本不得不变换战术,表面上取消鸦片专卖,实行鸦片“断禁”政策,以惑视听,但实际上仍大量种植、销售鸦片,其“以毒养战”的鸦片政策的实质始终未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的身体视野
    身体美学:话语缘起 中西异同 行进难点
    张法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07-211. 
    摘要 ( 131 )   收藏
    身体美学话语在西方美学产生,新世纪被介绍到中国。在理论上,中西美学关于身体的话语有根本上的差异,中国是整合的,西方是分割的。身体美学的现实基础,与身体相关的产业,在西方和在中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可以运用西方身体美学的现实基础。身体美学的难点是如何与原有的美学理论进行调适和如何从美学角度对与身体相关的具体领域进行理论追问。身体美学的内容要加上艺术和宗教以及其他文化形式,才会得到更准确的定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黑格尔美学中的“身体”与“时间性”的缺失
    刘彦顺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12-216. 
    摘要 ( 194 )   收藏
    黑格尔美学在根本上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美学,其根本的基点在于从一个纯主观的教条——“理念”出发,衍生出“心灵”高于“肉体”的美学观,而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不仅在“时间性”上把“美的理念”体现为一个具有自身内容的孤立发展“过程”,从而不可能把“审美生活”的“时间性”理解为“主客不分”的“整体性”,而且这一美学观也必然忽视“身体”诸感官在“审美生活”整体中复杂的“时间性”构成,因而,黑格尔美学在整体上呈现为仅仅能够描述与阐释一小部分纯粹艺术品的“艺术美学”、“视听美学”或“残象美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山水绘画美学中的身体话语
    李景刚, 陈士部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17-220. 
    摘要 ( 122 )   收藏
    身体话语是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美学思想的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在中国山水绘画美学中以各种样态、各种方式普泛地存在着。身心合一的诗意逻辑结构所衍生出来的身体话语致使中国山水画论体现出浑融感知的体验性、辩证对举的张力性和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妙合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学家与文学经典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浦爱德的中国理解
    山口守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21-229. 
    摘要 ( 294 )   收藏
    老舍《四世同堂》英译者浦爱德(Ida Pruitt)作为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出生于中国山东。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吸收并学习了以父母为代表的美国现代文化和基督教世界观,以及中国农民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她父亲为布道努力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甚至还接受了中国服装和发型等异文化的身体性。母亲为同一目的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想要带进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来,呈现类似“中国冲击”一般的异文化理解。童年时代的浦爱德从父母双方接受了不同方式的异文化理解,同时她要克服根据“他者”认识的异文化理解,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语境与 “文学经典” 的释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建构
    殷晓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30-233. 
    摘要 ( 112 )   收藏
    在研究中国文学经典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并没有采用现成的中国文学史中作品,而是采取“史”的角度与“他者”的眼光,在跨文化的视野中,选取他眼中的中国文学经典来研究,即将目光对准在传统的经典作家与作品身上。在编选经典作品与研究经典文本时,宇文所安这一前后左右贯通的手法,不仅是对中国文学史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学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代接受视野中的“韩柳”并称论及其文化成因
    杨再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34-236. 
    摘要 ( 176 )   收藏
    由于儒学复兴和文学复古的需要,唐代古文家韩愈和柳宗元在宋代同时迎来了接受史的第一个春天,其中的“韩柳”并称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接受方式。对于“韩柳”并称论的接受主要有“文章之士”和“道学之儒”两大群体。“文章之士”们常常坚持“韩柳”并称并且使之广为盛行;“道学之儒”们在北宋时往往“扬韩抑柳”,甚至反对“韩柳”并称,到南宋时,由于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韩柳”并称论也得到了理学家的认同。“韩柳”并称论的境遇在于:韩、柳两人文学地位虽然相当而在对待儒、释、道的态度上却不一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宠儿》与《奥德塞》的互文解读
    付筱娜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37-240. 
    摘要 ( 336 )   收藏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荷马的《奥德塞》的互相交错和衬托的互文性关系,鲜明地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和影响,又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孕育和滋养。在结构上,莫里森利用了《奥德塞》的“回家”模式,并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主义观念,使《宠儿》的女主人公塞丝跻身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之列;两者在情节上的相似,则表现出在道德伦理内在价值尺度上所形成的一种暗合,凸显出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艺术价值反思
    丁梅芊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41-244. 
    摘要 ( 112 )   收藏
    艺术价值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表现特点是以满足大众多样性的审美需求为表现形式。以互联网、多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使艺术以融文本、视频、声频、图形、图像于一体的新型符号样式呈现出的审美接受方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审美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美学呈现样式,赋予了艺术以更加丰富的“有意味的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期生存超越美学观述评
    杨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45-248. 
    摘要 ( 102 )   收藏
    “生存超越美学”是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强调文艺活动与人的生存超越之间的本体关联的一类文艺本体论的统称。生存超越美学阵营中的诸流派虽然一致主张从人的生存的立场出发来理解文艺的本体,认为审美和艺术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存并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然而落实到超越的具体途径和终极目的上,又往往是以某种精神的自由高翔或宗教精神为其特征,而无法真正体现其所主张的“生存超越”。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存论”以及“生存本体”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重新考察“生存论”的理论内涵及其美学体现,对于我们揭示“审美超越”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指归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外华裔文学的创伤叙事研究
    刘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49-251. 
    摘要 ( 134 )   收藏
    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因为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美国华裔文学中普遍存在个人、家庭及族裔创伤经历。小说《骨》中作者伍慧明通过“莱拉”这个人物对自身创伤记忆的叙述,使得那些被压抑进美国华裔后代潜意识的创伤体验重新浮现,使她们能够在痛处哀痛,以此释放那些影响着自己当下生命的过往感受,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特别是揭示了美国华裔小说的创伤叙事与族裔历史、其他华裔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并可以从中反思小说的个体叙事在历史和文化创伤愈合过程中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中的新时期传媒体制变革
    卞地诗, 李兆友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52-255. 
    摘要 ( 104 )   收藏
    新时期以来,传媒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着自身的体制变革。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审视,传媒体制的变迁历程经历了“二元化”改革探索期、“市场化”改革发展期和“双轨制”改革深化期三个阶段。新时期我国传媒体制变迁的路径选择和体制变革包含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路径模式,只是在改革进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促使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则为明晰产权的欲求、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迁主体的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潜心兰台推旧事一意史苑绽新枝——评《刘信君文集》
    关伟, 关捷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256-258. 
    摘要 ( 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