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18 上一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毛泽东哲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思想奠基
    包大为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5-13. 
    摘要 ( 23 )   PDF(pc)(1257KB) ( 36 )   PDF(mobile)(1257KB) ( 2 )   收藏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在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跃迁中,毛泽东哲学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语境下的批判对象、实践方向、文化特质和话语风格。毛泽东哲学在革命实践中建立起新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与历史观,科学地指明了现代历史进程的必然方向与主题。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阐释了与现代生产力相匹配的世界观,接续完成了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思想启蒙任务,以唯物辩证法赋予了中国人民思想上彻底的批判性与革命性。毛泽东以历史唯物主义系统总结了近代以来各种救国方案的得失,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创造、改变和言说历史的主体,激发了人民创造现代历史的自觉性。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明了现代文明的出路是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实践,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向未来迈进、向世界人民开放的现代文明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不平衡关系命题的再辨析及其文化启示
    鲍  金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4-20. 
    摘要 ( 27 )   PDF(pc)(1243KB) ( 3 )   PDF(mobile)(1243KB) ( 0 )   收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艺术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命题。这一命题中的不平衡关系,既表现为同时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及其他艺术生产的共时性不平衡,也表现为较早时代艺术生产与较晚时代艺术生产及物质生产的历时性不平衡。同时,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敌对关系,即相比于商品性艺术生产的资本性、规模性和通俗性,自由精神生产体现出自律性、唯一性和思想性,由此表征着不平衡关系中的内在属性的张力与超越。马克思不平衡关系命题的再辨析,对于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实现精神富有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生活观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
    孙 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21-28. 
    摘要 ( 40 )   PDF(pc)(1249KB) ( 15 )   PDF(mobile)(1249KB) ( 0 )   收藏
    生活问题既是人的根本问题,也是哲学探讨的根本问题,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哲学对生活的探讨,大多都把生活问题看作理性问题、精神问题,无法把握生活的真实内涵。批判和扬弃传统哲学的生活观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表征。马克思生活观的根本特点体现在:坚持实践的方式,从人类自由解放的高度来思考生活问题,突出强调创造新生活有助于造福人类幸福,具有鲜明的价值旨趣。马克思生活观从根本上为人类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引,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历史的、人文关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规定。很显然,深入研究马克思生活观的价值旨趣,不仅对于我们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生命力,进而探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而且对于把握当代乃至未来人类社会的实践,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叙事结构——基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分析框架
    张 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29-35. 
    摘要 ( 26 )   PDF(pc)(1204KB) ( 14 )   PDF(mobile)(1204KB) ( 0 )   收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文化层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系统性理论总结,其中关涉如何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内在具有立体式多元化的叙事结构。从本体论层面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摆在治国理政全局的重要位置加以把握,将文化叙事、文明叙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兴叙事相互关联,从坚定的文化自信中探寻“走自己的路”的文明基因。从方法论层面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重大命题,并将其上升到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和又一次思想解放,为深化拓展对包括文化思想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价值论层面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发展校准了航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视域下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及现实启示
    赵宇然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36-43. 
    摘要 ( 37 )   PDF(pc)(1231KB) ( 129 )   PDF(mobile)(1231KB) ( 0 )   收藏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代民族国家团结稳定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系统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立意深远的战略构想,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方法论指导。基于全球化语境审视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发现,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体现为作为民族国家的基本治理单元和国际交往权利主体的政治共同体意识,又体现为各民族对于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认同意识,更体现为个体在全球化时代寻求牢固的价值基座和重要的身份标识的情感归属意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
    周 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44-55. 
    摘要 ( 44 )   PDF(pc)(1299KB) ( 122 )   PDF(mobile)(1299KB) ( 2 )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其基础是创新,核心是优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产力的初步恢复与基础夯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生产力的全面解放和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产力的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初步完成了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历史演进,实现了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飞跃。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实现了生产力范畴的术语革命,积极回应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当代重构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革新,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经济体制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举措
    乔晓楠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56-66. 
    摘要 ( 20 )   PDF(pc)(1281KB) ( 22 )   PDF(mobile)(1281KB) ( 0 )   收藏
    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很多方面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前,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亟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鉴于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未来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方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内涵、市场效应与推进方略
    丁述磊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67-77. 
    摘要 ( 68 )   PDF(pc)(1654KB) ( 28 )   PDF(mobile)(1654KB) ( 0 )   收藏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并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统一的现实基础。在新时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人民至上、机会公平、量质齐升、共同富裕等民生目标是高质量充分就业应有的理论内涵。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助于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对于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在现阶段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就业制约因素,包括就业结构错配、就业市场分割、就业市场歧视、就业收入不均、就业观念保守、就业保障不足等。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努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确保充分性就业流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创造公平性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兜牢基本性就业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改革创新及经验启示
    孙大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78-84. 
    摘要 ( 46 )   PDF(pc)(1233KB) ( 180 )   PDF(mobile)(1233KB) ( 1 )   收藏
    中央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它的出台为全面从严治党开局破题,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这意味着在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具备持续推进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一系列改革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认真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于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走向深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推进与区域性差异——历史进程回顾与2035年展望
    胡鞍钢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85-96. 
    摘要 ( 31 )   PDF(pc)(2332KB) ( 26 )   PDF(mobile)(2332KB) ( 0 )   收藏
    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差异甚大的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考虑各个地区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回顾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其内涵并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总体来看,中国的人均GDP在过去的30多年中整体实现了快速增长,不仅由世界银行标准下的低收入国家水平跃升至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而且占美国人均GDP的比值由不足5%提升到28%。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种区域性差距出现了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动情况。结合历史发展经验和当前发展态势进行展望,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守正创新
    代玉启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97-104. 
    摘要 ( 33 )   PDF(pc)(1290KB) ( 5 )   PDF(mobile)(1290KB) ( 0 )   收藏
    基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根基。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以来,众多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支柱性方向上积累了丰硕成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和壮大。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从实践、专业、学科三重向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不同样态。回顾思想政治教育40年来的建设史和研究史,应总结经验并面向未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方略。循此逻辑,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史、回到人本身、回到实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奔向学术的远方、理论的远方和方法的远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守正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钟启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05-112. 
    摘要 ( 45 )   PDF(pc)(1205KB) ( 4 )   PDF(mobile)(1205KB) ( 0 )   收藏
    迄今为止的历史主要是阶级斗争的人类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出场,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有力剖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科学引领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确立了严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围绕现实的人,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思想与利益、理论与实践等开端范畴;围绕意识形态,形成了知识与价值、内化与外化、内容与方法等过程范畴;围绕共产主义,形成了判断与相信、理想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等目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既可以是单个概念,也能成对出现,无论哪种形式都应是在概念中所把握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事情本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问题研究
    个人还是企业:企业行政合规激励对象的甄选
    熊樟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13-122. 
    摘要 ( 24 )   PDF(pc)(1263KB) ( 4 )   PDF(mobile)(1263KB) ( 0 )   收藏
    在涉案企业行政合规中,究竟谁可以成为企业行政合规的受益对象,是当前行政合规制度布局中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控制行政合规裁量的关键问题。对此,现行理论和实践因过于宽泛地理解了企业行政合规的概念内涵,混淆了行政合规与行政执法和解之间的关系,因此偏向和刑事合规一样对激励对象作扩大理解,形成了“双不处罚”的主流做法。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做法偏离了企业合规的制度框架,忽略了企业行政合规的概念独立性,应当予以调整。在合规实践中,应当奉行“放过企业,严惩责任人”的基本法则,只允许对有“区分责任”需求的大型企业实施激励,并且还需在立法上为该企业违法行为设定“双罚制”。该法则既契合了企业行政合规的制度初衷,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行政合规对传统依法行政观念的冲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反对消费者:分配效应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李 剑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23-135. 
    摘要 ( 26 )   PDF(pc)(1317KB) ( 46 )   PDF(mobile)(1317KB) ( 0 )   收藏
    对消费者予以倾斜性保护,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得以成立的基础。但是,单纯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则可能忽略不同消费者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保护部分消费者的成本由另一部分消费者承担,从而形成分配效应。分配效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非常普遍,消费者后悔权和大数据杀熟规制都是忽视分配效应的典型例证。存在分配效应时,政策制定者需要对不同消费者的利益进行选择。对此,要以消费者自主性作为法律制定的出发点,促使消费者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避免强制性规定带来的正当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不同情形中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程度与范围,在有干预必要性时尽可能采用侵入性最小的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老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的定位、问题与思考
    陈友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36-148. 
    摘要 ( 30 )   PDF(pc)(1270KB) ( 31 )   PDF(mobile)(1270KB) ( 2 )   收藏
    从集中与分散、持续与间隙、坐诊与行医三个维度来看,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各具优缺点。以往将60岁及以上老年人都视作需要赡养与照护对象的观点存在明显偏差,亟须重新确定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的起始时间。通过对联合国倡导的“在地老龄化”加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具有不同的使用场域与优缺点,而我国的少子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也构成了严峻挑战,甚至可能使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以“自我养老服务为基础、家庭养老服务为依托、市场养老服务为支撑、社会养老服务为补充、政府养老服务为托底”的养老服务体系更适合我国的养老服务现状。与主流的“9073”或“9064”养老服务格局愿景相比,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而提出的“87—10—1—2”养老服务格局愿景更符合我国养老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健康改善与产业升级的调节机制
    沈 可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49-158. 
    摘要 ( 30 )   PDF(pc)(1401KB) ( 6 )   PDF(mobile)(1401KB) ( 0 )   收藏
    基于200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与劳动力老化对科技创新具有差异化影响,健康改善与产业升级对这种差异化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当下,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表现为倒U形,即科技创新随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呈先增后降趋势;劳动力老化则对科技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健康改善能有效缓解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或提振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随着健康人力资本的改善,科技创新将在深度老龄化阶段才开始下降,而且科技创新的峰值也明显提高。同时,产业升级显著强化了劳动力老化对科技创新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我国若能在健康资本改善和产业升级加速方面持续发力则能更为有效地激活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推动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协同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空巢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负担研究
    伍海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59-171. 
    摘要 ( 36 )   PDF(pc)(1958KB) ( 34 )   PDF(mobile)(1958KB) ( 5 )   收藏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设置老年人家庭照料负担水平指标和照料强度指标的前提下,通过对比分析城乡独居空巢老年人、夫妇空巢老年人和与家人同住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负担与家庭照料能力发现,日常生活活动中独居空巢老年人家庭照料负担重于夫妇空巢老年人,但空巢老年人照料负担均低于与家人同住老年人;活动受限后独居空巢老年人,特别是女性、90岁及以上的高龄、未婚或丧偶/离异、中部地区的独居空巢老年人的养老照料负担更重。独居空巢老年人的家庭照料人数少、照料强度高,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独居空巢老年人而言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要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需要关注独居空巢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品质,精准识别有家庭照料困难的空巢老年人群体,破解该群体家庭养老的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何以可为?
    高传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72-180. 
    摘要 ( 27 )   PDF(pc)(1777KB) ( 44 )   PDF(mobile)(1777KB) ( 1 )   收藏
    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目前,在公共基础设施与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提高智能养老产品可靠性和普惠性、提高需方购买力等方面均有可为空间。为此,可以借鉴国内外经验,进一步优化公共基础设施与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建设与运营、普惠性智能养老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以及扩大有效需求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应优先支持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一键式智能手机应用小程序开发以及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与智能养老产品宣传推介,以此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研究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政策逻辑与地方征收绩效
    房连泉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81-191. 
    摘要 ( 32 )   PDF(pc)(1493KB) ( 17 )   PDF(mobile)(1493KB) ( 2 )   收藏
    从最早的县、市级统筹到省级统筹,再到全国统筹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经历了不断提升的过程。通过收集、整理全国31个省份养老保险的政策文件,以资金统收统支为界定标准,考察各地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实际进程,对统筹政策的运行逻辑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统筹层次提高的过程中,养老保险基金征收率总体趋于提升,省级效果好于县、市两级,说明预算管理和财政补助机制等政策工具发挥了作用,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具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研究:用地诉求、关键问题和改革方向
    夏方舟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192-200. 
    摘要 ( 28 )   PDF(pc)(1274KB) ( 27 )   PDF(mobile)(1274KB) ( 2 )   收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助推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关键要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用地类型综合化、规划科学化、支撑全面化以及监管精细化,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用地认知不清晰、空间发展无秩序、用地保障不充分以及利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要有针对性地改革相关制度,以明晰用地保障模式、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创新用地保障路径、强化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以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协同改革为路径,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和村庄布局规划的规范引导等作用,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新媒介文艺理论研究
    艺术史视域下的数字技术及其美学伦理
    马 睿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201-208. 
    摘要 ( 42 )   PDF(pc)(1254KB) ( 18 )   PDF(mobile)(1254KB) ( 9 )   收藏
    数字技术已在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和媒介理论中引发广泛的讨论热潮,与之相比,艺术史的视域隐而不彰。这与艺术创作领域对现代以来各种新技术的敏锐反应和高度适应性不相匹配,与数字技术在理念和方法上对艺术作品的储存、传播的巨大影响不相匹配;这也与当前艺术学学科为包括数字艺术在内的各种新媒介艺术寻求合法的学科定位,建立有效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热情不相匹配。艺术史视域为理解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种新媒介艺术的发生,为理解数字技术在当代感性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事实依据和参照系。对于构建数字艺术理论,进而在普遍意义上考察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美学的关系维度,艺术史视域同样不可或缺。因为推进这一工作首先需要追问技术媒介如何转化为艺术媒介、媒介特性如何生成艺术形态、数字艺术如何凸显间性主体的感性交互三大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必须引入艺术史的视域才能获得有效的澄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媒介文学的感性变革与审美批判
    周才庶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209-215. 
    摘要 ( 39 )   PDF(pc)(1365KB) ( 13 )   PDF(mobile)(1365KB) ( 0 )   收藏
    新媒介文学是文字、影像与编码语言的艺术,它因技术赋能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特质与崭新感性。大数据与云计算介入新媒介文学,其文学特质表现为语言的数字化与复合型、文本的可变性与多义性、场景的虚拟性与智能化。由新媒介文学延伸的新感性否定压制性的等级秩序,以多媒介对抗语言中心论、网络化挑战精英主义、参与式瓦解作者中心论,将纯粹审美置入数字资本与政治经济的复杂现实。新媒介文学的审美批判可借助批判理论、审美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路径加以深化,从而将审美主义的理性思辨推进为新媒介文学的全面考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闻传播研究
    互联网平台:迈向空间计算新形态
    郭全中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216-224. 
    摘要 ( 25 )   PDF(pc)(1849KB) ( 15 )   PDF(mobile)(1849KB) ( 0 )   收藏
    互联网的每一次变革都围绕时间或空间的优化展开,技术进步、资本投入与生态系统建设共同推动了互联网平台从简单的网页链接转向万物互联的新阶段。空间计算标志着这一进程的重大飞跃,它不仅打破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界限,还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方式,使计算界面超越了传统的二维屏幕限制,进入了三维立体的空间领域。这种转变将改善当前存在的数据垄断、隐私保护等问题,并促进形成新的劳动模式。同时,空间计算技术的应用将显著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重塑整个新闻传播流程,并成为构建元宇宙愿景的关键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场域—行动者—数字客体:一个新闻研究领域阐释框架的提出
    李 拓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6):  225-232. 
    摘要 ( 30 )   PDF(pc)(1320KB) ( 9 )   PDF(mobile)(1320KB) ( 0 )   收藏
    “变化”成为新闻业的核心特性之一,“变化的新闻业”理念深入人心,不仅标志着人们不再将其视为相对稳定的职业,更意味着研究者们应当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探讨模式对新闻业展开考察。事实上,现有研究脉络隐藏着一个以场域—行动者—数字客体为核心的新闻业变迁阐释框架。对场域、行动者和数字客体的分析不仅能够洞察当下媒介生态有何特质,更能够思考不同身份的行动者、数字客体与相对宏观的新闻环境如何互动,又如何影响了新闻业的地位、性质与意义。这一框架关注“新闻业为何会这样”,并通过将具体新闻事件或现象的解读与宏观层面新闻业变化相连,为外界提供了理解新闻业变迁的有效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