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28 上一期   
    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特稿
    参政为民 担当使命
    蔡达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5-6. 
    摘要 ( 27 )   PDF(pc)(325KB) ( 91 )   PDF(mobile)(325KB) ( 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逻辑结构
    何玲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7-14. 
    摘要 ( 24 )   PDF(pc)(514KB) ( 50 )   PDF(mobile)(514KB) ( 1 )   收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等重大问题的根本观点,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法。在世界观和方法论视阈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两种逻辑:知识逻辑和观念逻辑;表现为两种形态:科学知识形态和观念意识形态。该思想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又是一种观念形态,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该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知识和观念两大形态的逻辑架构下,分别实现着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统一。作为真理性和人民性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本源性意义,为新时代深入理解和掌握“六个必须坚持”提供了答案和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唐明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5-21. 
    摘要 ( 30 )   PDF(pc)(588KB) ( 51 )   PDF(mobile)(588KB) ( 2 )   收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而且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为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发挥指导作用,但仅凭其自身无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全部问题,它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合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细节的相通之处以及由各自理论气质决定的发展逻辑,是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二者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面具备不同优势,在功能上能够形成互补,这是二者结合的现实基础。从功能的互补性入手,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层面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优势,是使二者产生深刻“化学反应”的切入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东北全面振兴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
    张占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22-30. 
    摘要 ( 50 )   PDF(pc)(592KB) ( 57 )   PDF(mobile)(592KB) ( 3 )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较好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奠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必须通过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具体措施路径包括:着力培育、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健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持续促进人力资本跃升,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积极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系统布局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承托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硬件”需求;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打造产业和技术合作的开放创新生态;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战略与路径
    赵儒煜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31-38. 
    摘要 ( 21 )   PDF(pc)(537KB) ( 37 )   PDF(mobile)(537KB) ( 2 )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有根本性、系统性变革的,具有更深认识自然水平、更高改造自然能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当前,正在快速推进的新产业革命就是相对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占据产业体系统治地位的传统重化工业体系而言的新质生产力的构建过程。随着新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东北地区长期存在的“产业缺位”问题已深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缺位。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东北经济全面振兴,在战略层面上,要正确处理新旧矛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选择正确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具体路径上,应消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传统思维障碍,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着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根据不同产业领域选择不同的创新主体扶植路径,充分发挥区域内外创新资源作用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赋能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逻辑与路径
    杜庆昊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39-46. 
    摘要 ( 46 )   PDF(pc)(542KB) ( 48 )   PDF(mobile)(542KB) ( 0 )   收藏
    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产业升级,既包括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包括发展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既有制造业产业先发优势,又存在要素市场不够发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制度环境保障不够、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对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实施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应遵循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数字技术创新使用、政策制度“恰适”、经济循环畅通的逻辑,不断推动东北地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和数字营商环境建设,提升东北地区产业竞争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走向空间政治经济学——关于《空间与政治》的解读
    张一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47-53. 
    摘要 ( 24 )   PDF(pc)(560KB) ( 57 )   PDF(mobile)(560KB) ( 4 )   收藏
    新的空间概念是列斐伏尔新的元哲学的核心关键词。空间概念不是抽象的泛指,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建构而成的。空间具有政治性,这里的政治是指社会空间生产中存在广义的支配性和奴役性关系,所以明确空间的政治性也就是确认作为元哲学的空间理论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中贯穿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的资本的逻辑,现在已经在资产阶级的都市化实践中全面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整个日常生活的空间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空间开始从属于交换价值,一切空间存在都变成了可以变卖的商品。这一新的变化呼唤着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学,即空间政治经济学。在列斐伏尔看来,这种生产关系再生产意义上的空间生产,正是今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卓有成效的自我防御,这种防御建构了“资本主义的幸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霍布斯对国家存在必要性的两个论证
    段忠桥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54-60. 
    摘要 ( 12 )   PDF(pc)(483KB) ( 9 )   PDF(mobile)(483KB) ( 1 )   收藏
    霍布斯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政治哲学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对国家存在的必要性作了两个论证:第一,一旦国家不复存在,社会将成为“自然状态”,人天性中的竞争、猜疑和荣誉必然会导致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使人们的生活陷于悲惨的境地;第二,“自然法”是使人们摆脱战争状态的“理性的指令”,但对“自然法”的遵从需要某种“使人们畏服并以刑法之威约束”的权威,因而需要建立国家。他的这两个论证虽然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40周年专题研究
    思政课“讲道理”的日常生活基础
    吴宏政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61-68. 
    摘要 ( 17 )   PDF(pc)(494KB) ( 13 )   PDF(mobile)(494KB) ( 0 )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于,充分发挥日常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直观性作用。日常生活是思政课的“立意”基础。明确思政课的“立意”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意。为此,思政课要把日常生活世界作为“思政大课堂”。为了达到这一“立意”,就要基于日常生活做好思政课的“素材选择”。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素材的感性亲近性,加强经典素材与日常生活素材的衔接,从而基于日常生活素材深化“讲道理”。在素材选择基础上,要进一步做好面向生活世界的“话语转换”。基于价值观“日用而不觉”的特征和日常生活话语的基本特征,不断推进“教材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的转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回溯与展望
    佘双好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69-75. 
    摘要 ( 21 )   PDF(pc)(475KB) ( 43 )   PDF(mobile)(475KB) ( 0 )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概念生成到形成科学,再到建立专业学科,实现了里程碑式跨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40年发展的重大成就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形塑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二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三是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四是培育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也存在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专业发展与学科发展问题以及全员化与专业化的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变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体系研究
    孙其昂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76-83. 
    摘要 ( 17 )   PDF(pc)(471KB) ( 14 )   PDF(mobile)(471KB) ( 0 )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发展和知识体系完善具有学术根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本身是一个体系,体系研究是基本研究范式,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已有诸多探索,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当前处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后续研究中,要坚持系统观念,运用体系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力争质的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发展提供学术基础、知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科化到现代化:40年来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问题的主题进展
    余一凡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84-90. 
    摘要 ( 11 )   PDF(pc)(529KB) ( 39 )   PDF(mobile)(529KB) ( 0 )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40年学科建设,通过提升人们认识、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学理支撑、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等,提升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以“学科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生产力质的飞跃、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化”来集中应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科学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去神秘化,优化强化基本定位,促进精神生产方式革新,推动内容的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制度化方式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精神文明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思考
    夏锦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91-102. 
    摘要 ( 18 )   PDF(pc)(639KB) ( 56 )   PDF(mobile)(639KB) ( 2 )   收藏
    知识生产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动力,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当前,中国法学知识生产存在着本土生产质料不足、生产技术依赖进口与部分生产人员主体意识缺乏三大问题。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需要优化中国法学知识生产材料的采购与检验,通过提升中国法治实践理论的系统性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域外知识的反思性借鉴来丰富我国法学知识来源。同时,进一步强化中国法学知识生产技术的核心掌握,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方法,合理使用西方法学研究方法,并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提升法学知识的中国制造法宝。为此,法学知识生产人员必须增强主体意识,坚守正确学术研究导向,深刻认识中国法治实践;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立场,自觉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季水河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03-109. 
    摘要 ( 16 )   PDF(pc)(575KB) ( 53 )   PDF(mobile)(575KB) ( 0 )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现实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具有新时代品格的文艺理论范畴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权利基础的二元融贯论
    吕炳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10-119. 
    摘要 ( 17 )   PDF(pc)(555KB) ( 7 )   PDF(mobile)(555KB) ( 1 )   收藏
    个人信息保护是数字时代人格尊严保护的核心议题,但仍存在权利基础不明的基本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应当兼具基本权利和民事权利的双重属性,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一项与个人私生活密切相关的权利,个人信息的基本权利需要在私法领域落实,这为证立个人信息的民事权利提供一个新视角。个人信息的基本权利与民事权利在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上可实现优势互补和融会贯通,二者与民事权利的二元融贯除了依赖于内涵上的一致性,在根本上还取决于价值根基上的一致性。这二者的融合有助于夯实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根基,为个人信息的公私法协同保护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实现数字时代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政策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剩余控制权的规范表达——个人信息权益的反思与重塑
    崔聪聪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20-129. 
    摘要 ( 41 )   PDF(pc)(569KB) ( 60 )   PDF(mobile)(569KB) ( 2 )   收藏
    以完全控制为中心的个人信息权益,对数字经济发展构成了制度性的约束。为满足数据高速流通复用的需要,法律应当弱化数据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力度。数据主体的利益是一种基于数据处理产生的防御性利益,数据主体的权利应当由完全控制转化为对数据处理风险进行防御、对数据进行剩余控制的工具性权利。对数据剩余控制权的构建是数字时代数据权利范式的重大变革,回应了平衡产业发展与数据安全这一重大实践命题,其适用范围包括可识别个人信息主体的个人数据、匿名化数据与数据产品。当数据处理违反数据品质原则、最小必要原则和安全保障原则时,个人信息主体可以行使数据剩余控制权,以防止违法处理数据或者数据处理者怠于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所引发的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社会学研究
    中等收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绿色低碳消费研究——基于不同消费环节和消费领域的实证分析
    朱 迪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30-141. 
    摘要 ( 32 )   PDF(pc)(1155KB) ( 73 )   PDF(mobile)(1155KB) ( 1 )   收藏
    推动绿色低碳消费对于我国消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消费转型不仅受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在当代社会还与青年文化紧密结合,营造出新兴生活方式。然而,绿色消费不仅局限于绿色购买,而且不同领域的绿色消费机制也存在差异。通过使用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数据,从购买、使用到处置的主要消费环节以及吃、穿、行等主要消费领域,考察城市居民绿色低碳消费的特征并引入社会经济地位和世代两个维度解释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商品购买、使用和处置的不同消费环节都呈现阶层和世代的差异,收入越高、学历越高、越年轻的群体越积极参与低碳消费行为,中等收入群体经常购买绿色商品的比例最高;在涉及购买环节和出行领域的新能源车消费意愿上,阶层比世代的影响更重要,而在强调商品处置和日常消费的二手消费方面,阶层和世代都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和青年在社会文化营造中的作用,塑造绿色低碳社会共享文化,引导全社会认同、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社会何以迈向共同富裕——兼论社会责任消费发展的可能性路径
    吴金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42-149. 
    摘要 ( 11 )   PDF(pc)(663KB) ( 25 )   PDF(mobile)(663KB) ( 0 )   收藏
    西方消费社会在根本上是缓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稳定性和实现繁荣增长的一种方法和工具,这使其与共同富裕在短暂地相向而行之后逐渐走向背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曾因社会建设的相对滞后出现了消费社会化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暂时性背离的情况,但我国所坚持和强调的共同富裕目标使得我国消费社会与共同富裕之间始终保持目标一致性。在中西方社会共同面临贫富差距和环境问题的当下,这种中西方消费社会的差异,不仅让我们窥见了西方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既有路径中对“自律市场”的执念及其所导致的显著局限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社会责任消费发展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强国家”传统以及需由国家力量推动的隐性社会责任消费发展的可能性路径之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体资本:消费社会的身体观
    刘子曦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50-157. 
    摘要 ( 30 )   PDF(pc)(570KB) ( 25 )   PDF(mobile)(570KB) ( 1 )   收藏
    当前的身体社会学研究较为缺乏对身体商品化现象的系统描述,需要探索更完善的理论视角以解释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形态与身体实践。“身体资本”概念的提出能够优化身体商品化研究的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身体作为资本的意象和逻辑,存在三种形式:身体形象资本、身体健康资本和身体部件资本,这三种身体资本的不同形式密切相连且彼此相互影响。个体的身体形象通常与其健康状况和特定身体部位相关联。身体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性和转换性切中了消费社会对身体的商品化机制,从而凸显了身体作为投资商品、管理过程与剥削对象的观念基础与运作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体的身体资本也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延伸和拓展。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平台使个体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和管理自己的身体资本,进一步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当前消费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研究身体资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正义的应然内蕴与发展审视——基于“生态—社会—人本”的三维表达
    刘凯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58-166. 
    摘要 ( 7 )   PDF(pc)(734KB) ( 4 )   PDF(mobile)(734KB) ( 0 )   收藏
    伴随消费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攀升,如何通过消费进一步促动社会良性运行已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然而,现实中因各类理性要素“间歇缺场”诱发的非正义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现阶段国内多项事业的有序建设。消费正义恰是扎根此背景下,尝试纾解部分消费矛盾而被呼吁的一种价值观照,其属性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生态正义之维、“人与人”的社会正义之维和“人与心”的人本正义之维。建立在该内蕴上的消费正义可以从强化主体生态认知自觉、扩容社会公平渗透范围、控制消费失范发生频率、稳步导入谐序性消费伦理等角度进行安排,旨在将其视为个(群)体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参照的前提性正当取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姚战琪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67-177. 
    摘要 ( 17 )   PDF(pc)(575KB) ( 68 )   PDF(mobile)(575KB) ( 0 )   收藏
    系统研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城市、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入选“宽带中国”试点的城市相对更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在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相对更大,数字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应大力发挥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发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场景驱动: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机制
    尹西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78-188. 
    摘要 ( 41 )   PDF(pc)(1414KB) ( 96 )   PDF(mobile)(1414KB) ( 2 )   收藏
    当前,数据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型生产要素。然而,数据要素与应用场景尚未有效融合成为制约其市场化配置的主要瓶颈。通过探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理论逻辑、共创生态与过程机制,提出了通过超越传统线性思维,运用场景思维实现多元主体共建生态、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和价值化效能,从而赋能各行各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国家政策背景和实践案例,基于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提出了场景驱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理论内涵、典型特征和共创生态构建原则。进一步地,以深圳数据交易所的实践探索为例,提炼了场景驱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CDM(Context—Data—Match)新机制,通过多维场景驱动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模式,加快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流通、场景化应用和乘数效应释放,为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研究
    内隐与外显态度对消费者言行差异的影响——基于转基因食用油的调查研究
    钟甫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189-202. 
    摘要 ( 22 )   PDF(pc)(671KB) ( 11 )   PDF(mobile)(671KB) ( 0 )   收藏
    消费者言行差异对于陈述性偏好的预测效率具有重大影响,是重要的前沿学术问题。本文基于双重态度理论,以转基因食用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度消费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态度的消费者与即期、长期购买行为的关系,考察了态度差异对消费者言行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50%以上的消费者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存在差异,在反对转基因食用油的态度上,消费者内隐态度明显低于外显态度,外显态度对即期、长期购买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但内隐态度仅对长期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消费者内隐、外显态度差异显著地影响消费者言行,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无差异的消费者而言,其言行存在差异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建议在对消费者调查过程中增加对内隐态度的测度,重点关注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无差异的消费者,以规避消费者言行差异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提高陈述性偏好的预测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健康:提升生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根本
    于法稳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203-211. 
    摘要 ( 17 )   PDF(pc)(561KB) ( 13 )   PDF(mobile)(561KB) ( 0 )   收藏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生态产品消费也日益成为新时尚、新趋势。生态农产品消费需求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提升生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核心之一是耕地土壤健康。土壤健康的内涵特征体现在土壤微生态系统充满活力、富有营养、具有韧性和功能完善等方面。实现土壤健康需要全面提升全社会对土壤健康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全面开展土壤健康状况的摸底普查、激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技术的区域适宜性及有效性以及构建政策制度体系。为此,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普查评价、依靠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寻找实现土壤健康的推进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史研究
    明清时期沿运地区的生态衰变与婴幼儿际遇
    马俊亚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212-220. 
    摘要 ( 8 )   PDF(pc)(832KB) ( 11 )   PDF(mobile)(832KB) ( 0 )   收藏
    明清时,为了维持东移的运河,朝廷将黄河整体南移,并在不适合建立水库的平原和高地修、扩洪泽湖、微山湖等巨型水体,造成江北沿运和淮、黄之间乃至海河流域年年被淹,生存资源严重匮乏。在家庭内部面临食物不足以存活全部人口时,强势的成人往往牺牲弱势的婴幼。沿运地区的灾荒不是人口增长、土地偏少造成的马尔萨斯困境,而是生存环境被人为破坏所致,环境危机及其异化的婴幼观念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存续。当近代关爱婴幼实践在某些地区开展时,抱持崇老轻幼观念的国人存在着怀疑甚至仇视这种基本的人道行为的现象,这不是中外文化的冲突,而是晚清国人自身新旧观念的差异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东北解放区农村题材话剧的历史蕴含与当代流脉
    逄增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221-228. 
    摘要 ( 18 )   PDF(pc)(588KB) ( 22 )   PDF(mobile)(588KB) ( 0 )   收藏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农村题材话剧,尤其是农村话剧“三部曲”作品,在吸纳了延安戏剧传统和东北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阶级斗争、翻身解放、建立与巩固政权、物质生产、人的改造与“生产”等为主题,构制戏剧冲突与塑造人物,紧密配合和服务于革命夺权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诉求,属于历史和认识价值大于审美艺术价值的革命性与政治性乃至政策性话剧。但其表达的主题与揭示的问题及其叙事却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元典性、原创性和类神话原型的结构与母题意义,在当代文学叙事与结构中被不同程度地赓续与传承,留下余脉与印痕,甚至内化于某些红色经典的型构中,成为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适与中国现代传记的发生与初期发展——兼及“传记文学”的概念
    张立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3):  229-236. 
    摘要 ( 17 )   PDF(pc)(544KB) ( 14 )   PDF(mobile)(544KB) ( 8 )   收藏
    胡适是中国现代传记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家、倡导者和写作者之一,在传统传记现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适对于现代传记的贡献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即现代传记的发生和初期发展阶段,通过为他者立传、自传倡导与书写、现代传记的类型划分等系列活动,胡适不仅留下大量的传记作品和文论、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传记理论,还留下了“传记文学”这一重要的命题。全面考察胡适这一阶段的实践与文论主张,可以深入认知胡适在中国现代传记史上的地位,并在和现代传记历史发展结合的过程中,与当今的传记写作和研究联系起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