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下强势崛起的新大众文艺之“大众”,不同于此前流行的大众文化之“大众”的集合性与匿名性的中产阶层所指,而是有着确切所指的个体意义上的普通民众,它固然也有其诉求集合性“人民”概念的所指意味,但多是立足新时代对个人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怀与文化自主表达的尊重。新大众文艺之“新”的根本是人民大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创作、生产与传播,从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中,新大众文艺扬弃了大众文化的“大众”概念,使文艺发展重新接续了人民的内涵,逐渐摆脱了大众文化的“资本化”“圈层化”,在对原有“大众”概念的积极扬弃中回到了“人民文艺”的立场和对“人民性”主题的弘扬,展现了时代之“新”的气象,有着追求新文化价值的意味,进而形成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艺托举与艺术想象。
中图分类号:
| [1] | 李遇春. 新大众文艺的概念、特质及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4): 50-59. |
| [2] | 宋 伟. 从命名到命题:“新大众文艺”的历史逻辑与时代方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4): 60-67. |
| [3] | 谷鹏飞. “新大众文艺”的批评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4): 68-74. |
| [4] | 党圣元.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研究的阐释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2): 32-44. |
| [5] | 韩 伟.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使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2): 45-50. |
| [6] | 周才庶. 新媒介文学的感性变革与审美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6): 209-215. |
| [7] | 董琦琦. 生态学语境下“自然”的延异——从马克思到威廉·莱斯[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4): 199-207. |
| [8] | 李世涛.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文艺现代性的两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5): 215-222. |
| [9] | 王纯菲. 文学性的生活延展与文学的商化写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07-211. |
| [10] | 王建香. 文学言语行为: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76-179. |
| [11] | 甫玉龙, 陈定家. 超文本与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99-204. |
| [12] | 王纯菲. 生命体验的诗化文论--重估宗白华文艺理论的"生存"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28-132. |
| [13] | 张荣翼. 文艺规律在当代的若干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31-137. |
| [14] | 黄裳裳. 文学的日常性品格--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22-128. |
| [15] | 赵炎秋. 论网络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29-1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