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9 上一期   
    哲学研究
    从定义到类比:未来哲学的新方法论
    尚 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5-10. 
    摘要 ( 39 )   PDF(pc)(598KB) ( 5 )   PDF(mobile)(598KB) ( 1 )   收藏
    传统哲学属于定义式哲学,它以问答“是什么”为根本思维模式,始终囚禁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封闭之环。现代哲学与逻辑数学乃至AI的工作模式遵循“类比式”的哲学方法,它在发现相似性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发现与发明。类比式哲学的实践路径在科学、技术和伦理实践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它不仅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当代科技与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真谛与人类实践合理性生存
    袁祖社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1-20. 
    摘要 ( 35 )   PDF(pc)(674KB) ( 2 )   PDF(mobile)(674KB) ( 1 )   收藏
    共同体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主题。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立足点是“现实的个人”和“社会化的人类”,其核心理论关切在于对人的真实自由何以可能、所以如此的合理性的深刻辨析,以及对人的理想化存在境遇之应然性价值目标的理性期许。马克思直面启蒙现代性语境中原子化生存的困境,批判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保守性,克服了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非现实性弊端。凭借上述努力,马克思开启了以实践批判为主旨的新共同体观照现实个体本质的思考范式,优化了共同体的理论品质,提升了共同体的境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旨归
    何美子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21-27. 
    摘要 ( 38 )   PDF(pc)(586KB) ( 1 )   PDF(mobile)(586KB) ( 1 )   收藏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方法论,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而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立足于新时代的重大转变,从“世界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的本体探寻到“文化何以化人”“我们怎样做”的方法探索,凸显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自觉。“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遵循创新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在文化生命体中体现为静态与动态、主体与客体、“魂脉”与“根脉”的辩证关系。由此,“第二个结合”在哲学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为全方位推动中国发展提供了文化指引和方法遵循,开辟了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弥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裂,铸就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心态,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市民社会、异化到解放:马克思革命主体思想的逻辑演进
    张丽丝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28-34. 
    摘要 ( 56 )   PDF(pc)(522KB) ( 1 )   PDF(mobile)(522KB) ( 0 )   收藏
    革命主体思想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议题,贯穿其理论主线。马克思的革命主体思想呈现为从早期无产阶级主体的发现,到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必然性的论证,再到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实现的逻辑演进过程。具体而言,马克思早期以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批判对象,从哲学层面发现了无产阶级主体,揭示了市民社会本质上是私有财产主导的特殊利益社会。1844年之后,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劳动的异化状态,从中揭示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倒置,从而论证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经济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作为真正革命的阶级的革命使命与任务,指出工人解放蕴含着人类解放的实质,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与正当性。马克思的革命主体理论不仅有助于以革命主体为切入点透视马克思的整体思想,还为认识马克思主义革命主体理论的当代发展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研究的重点论域与发展进向
    冯 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35-40. 
    摘要 ( 38 )   PDF(pc)(596KB) ( 0 )   PDF(mobile)(596KB) ( 0 )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应当对其重点论域与发展走向进行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研究的内蕴重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创新发展,也是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和建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研究聚焦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对象意识;关注以何为据,积极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际效果;坚持凭文求索,在文化滋养的汲取中提升其底蕴和底色;突出以数作翼,在坚持价值引领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研究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科学化、体系化的基本发展进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宏观思想政治教育论纲
    李辽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41-49. 
    摘要 ( 29 )   PDF(pc)(631KB) ( 0 )   PDF(mobile)(631KB) ( 0 )   收藏
    新时代以来,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提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政党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规律,涉及主导意识形态传播、党的建设、文化治理、社会建设和对外传播等议题。具体而言,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覆盖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宏观思想政治形成了党建引领律、榜样示范律、要素协同律、德法共治律、显隐结合律等规律。在教育方法上,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理论宣讲、新闻宣传、社会动员、舆论引导和国际传播等方法。同时,宏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划定了“多元立体”的评价主体,坚持要素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1世纪世界历史通往“持久和平”的中国努力
    吴宏政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50-57. 
    摘要 ( 39 )   PDF(pc)(586KB) ( 0 )   PDF(mobile)(586KB) ( 0 )   收藏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世界历史通往持久和平作出了巨大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洞见资本主义及其以往的全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终处在阶级斗争之中,为了消除这一建立在资本主义丛林法则基础之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目标,为人类确立了共生法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生法则,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确保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共生的自然法权,并主张各个民族和国家摆脱零和博弈的交往关系,建立合作共赢的交往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描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图景。这些世界历史性的重大举措共同彰显了21世纪中国为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所作出的努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本象、他者幻象与时代具象:世界文明范式转换的总体性证成
    韩 升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58-64. 
    摘要 ( 38 )   PDF(pc)(679KB) ( 0 )   PDF(mobile)(679KB) ( 0 )   收藏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复杂变奏关系贯穿于近现代以来人类历史演进的历程之中,是从总体上证成世界文明范式转换的重要前提。文明是人类在克制自然欲望、规范社会秩序、创造美好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图景,追溯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本象是重构文明范式的基础。回顾全球化进程的文明变迁,才能理解世界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必然性;审视当今百年变局下现代化追求的文明趋向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造,才能展现世界文明范式转换的客观现实性。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主体形而上学霸权在渲染“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中炮制了一种他者幻象,对之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才能更好建构起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世界文明新范式。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实现了从抽象主体形而上学的资本文明到真正交互主体实现的人本文明的重大范式转换,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文明演进发展最真实生动的时代具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新大众文艺研究
    “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审视与“新大众文艺”的创新追求
    范玉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65-76. 
    摘要 ( 40 )   PDF(pc)(664KB) ( 2 )   PDF(mobile)(664KB) ( 0 )   收藏
    当下强势崛起的新大众文艺之“大众”,不同于此前流行的大众文化之“大众”的集合性与匿名性的中产阶层所指,而是有着确切所指的个体意义上的普通民众,它固然也有其诉求集合性“人民”概念的所指意味,但多是立足新时代对个人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怀与文化自主表达的尊重。新大众文艺之“新”的根本是人民大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创作、生产与传播,从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中,新大众文艺扬弃了大众文化的“大众”概念,使文艺发展重新接续了人民的内涵,逐渐摆脱了大众文化的“资本化”“圈层化”,在对原有“大众”概念的积极扬弃中回到了“人民文艺”的立场和对“人民性”主题的弘扬,展现了时代之“新”的气象,有着追求新文化价值的意味,进而形成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艺托举与艺术想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域外学思
    未来经济中创造性的人
    А. В.布兹加林/文  王嘉亮  郭丽双/译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77-81. 
    摘要 ( 42 )   PDF(pc)(509KB) ( 1 )   PDF(mobile)(509KB) ( 0 )   收藏
    创造性的人在未来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创造性活动的属性值得总结。有必要发展这样一个空间,在该空间中,私有知识产权逐渐被人人拥有一切的所有制取代,可以确保个体平等获得发展资源(教育等)和文化财富,不断贯彻重视公共部门超前发展的理念。在当前晚期资本主义经济中,创造性活动与雇佣关系、创造性的人从属于市场的关系矛盾地交织在一起。在当前条件下,每个创造性劳动者既是创造性的人,又是经济人。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造性劳动者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社会人阶层。应从起点开始实施深层次变革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实现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质变,这有利于扬弃由社会经济异化产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发展界限,这些变革和质变的合理性亦可证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
    基于脆弱共性和特性的残疾人权益保障研究
    严新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82-90. 
    摘要 ( 40 )   PDF(pc)(865KB) ( 1 )   PDF(mobile)(865KB) ( 0 )   收藏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残疾人权益保障且已取得显著成效。残疾人是人类整体的一部分,让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重要指示的应有之义。基于“水母型”社会结构可以分析残疾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残疾人和平常人在人的脆弱性方面有共性也有特性,残疾人在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幼弱”“老弱”问题可以基于共性来解决;青/中年残疾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强调特性来应对。关注残疾人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脆弱性的权益保障,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原则。在把握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从医疗和康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进而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巢家庭的变体:社区建设与家庭建设的结合点和发力点
    刘亚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91-99. 
    摘要 ( 43 )   PDF(pc)(627KB) ( 2 )   PDF(mobile)(627KB) ( 1 )   收藏
    家庭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内在构成。通过对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某村改居社区的养老公寓的调研发现,养老公寓是该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其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该村社区中,养老公寓是家的空间的延伸,即便老人住进养老公寓也会与家人频繁互动。这一延伸的空间有助于缓解家庭矛盾、减轻子女负担,同时也给老人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家庭的居住结构也由此改变。主干家庭经由家庭的空心化阶段迅速转化为空巢家庭的变体,客观上减少了老年空巢独居家庭的数量,推动了村庄社区养老观念的变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尽管家庭养老依然是兜底的保障,但该社区养老空间借助村庄内丰富的亲属性资源成为社区建设和家庭建设的结合点,同时也成为提升社区品质和家庭能力的发力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治共享: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历程、困境与出路
    陈 晨  谢小菲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00-106. 
    摘要 ( 43 )   PDF(pc)(658KB) ( 1 )   PDF(mobile)(658KB) ( 0 )   收藏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外显于乡村“物质空间”的治理再开发,也内含治理主体、社会组织、邻里关系等“社会空间”的重构,因此关注目光需兼顾“环境”和基层政府、村委会、农民等治理主体的“人”,应将协调多元主体关系、改变农民意识作为内核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发展主义范式下农村的必经历程,但不是现阶段每个农村的必要事件,为使农户积极响应需研究农村高效化进行人居环境治理具备的基础条件。当前人居环境治理出现的困境是城镇化进程、国家与农村关系、农民主体缺陷、外界对农村的要求与村民自身需求相矛盾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村民理性异化、领导注意力与政绩导向的差序治理、治理缺失乡愁等。为此,要积极探讨青年与人居环境相结合的治理策略;积极与新媒体协作,开拓创新治理模式;探寻碎片式闲置土地最佳所属权益;研究获得启动资金的新路径,在村庄内生性行动的基础上,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引入更多外源性资源;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愁化”,促进村庄资源融合,发展乡愁经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未来与中国式现代化
    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中国范式:来自DeepSeek 的启示
    周 文  张奕涵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07-121. 
    摘要 ( 63 )   PDF(pc)(803KB) ( 6 )   PDF(mobile)(803KB) ( 1 )   收藏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严格的技术封锁与经济制裁,遏制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亟须转换技术赶超模式,DeepSeek的创新突破实现了中国国产大模型的历史性转折。DeepSeek的创新模式可被归纳为“高性能+低成本+开源开放”, 凭借技术创新、路径创新与开源创新三重创新形成的“组合拳”,DeepSeek成功实现了对西方主流大模型的赶超。DeepSeek的创新扩散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路径,促进了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发展与完善,激发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信心与企业家精神,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技术赶超新路径。DeepSeek的创新突破对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当前必须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以科技创新铸就人工智能发展先机与优势,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理论探讨与实践
    金融强国战略与信用生态建设:数字人民币链上数据征信价值的多维挖掘
    陆岷峰  孟 添  袁晓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22-132. 
    摘要 ( 39 )   PDF(pc)(1375KB) ( 2 )   PDF(mobile)(1375KB) ( 0 )   收藏
    信用生态状况影响金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征信体系又是保持金融高质量发展、强化信用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相较于我国传统征信体系中的数据孤岛、更新滞后等问题,数字人民币的分布式账本特性具有高效性、安全性、透明性、可靠性、成本效益高和创新潜力大等优势。基于数字人民币试点运行中的链上交易数据,构建“基于区块链溯源的信用价值映射”理论模型,能够揭示数字人民币链上数据的四维穿透特征及其与征信体系建设的关系。跨场景关联度指标对信用评估的贡献率显著高于传统支付数据,这表明数字人民币链上数据在征信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为此,当前完全有必要基于数字人民币链上数据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信用生态,这一研究视角填补了法定数字货币信用价值挖掘的理论缺口,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影响研究
    李晓红  崔建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33-144. 
    摘要 ( 60 )   PDF(pc)(1945KB) ( 0 )   PDF(mobile)(1945KB) ( 0 )   收藏
    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交叠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保障金融系统稳定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政策效用在传导过程中涉及的多个经济变量都会影响国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我国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呈现了不同的动态时变特征: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时点冲击效应较价格型货币政策更显著;二者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都存在时变影响和正负交替的时点脉冲响应,且短期效应均强于长期效应;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时点脉冲响应在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时最显著。有鉴于此,我国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计量预警体系,结合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影响规律,通过政策组合、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等控制国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以金融稳定促进科技创新,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构与解构:东北三省人口结构变迁原因及影响考察
    陈姝宏  周 含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45-155. 
    摘要 ( 69 )   PDF(pc)(1779KB) ( 1 )   PDF(mobile)(1779KB) ( 0 )   收藏
    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少子老龄化”已成为中国人口转变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东北三省的人口结构变化特征与中国人口总体变动趋势相似,但开始时间更早,老龄化形势更严峻,人口红利已经基本消失,因此更值得关注。从1982年以来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10—2020年,东北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类型等。面对东北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应当以解构方案应对结构固化,在总结和认识人口结构变迁规律的基础上,思考“十五五”时期东北三省人口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法学研究
    社会信用数字化视角下违法犯罪记录的反思与调适
    郭旨龙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56-167. 
    摘要 ( 37 )   PDF(pc)(771KB) ( 0 )   PDF(mobile)(771KB) ( 0 )   收藏
    违法犯罪记录的目的是预防违法犯罪,但不能超出正当报应的范围。违法犯罪记录带来的规范性后果和非规范性后果都有预防的功效和目的,会给行为人带来惩罚和报应。但是,在数字化时代违法犯罪记录的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嵌入社会信用体系将导致系统性的不成比例的报应问题。犯罪记录的规范性后果和非规范性后果可能虽未超出犯罪人应当承担的惩罚范围,却导致后遗的效果不明显;违法行为人被发现后,小恶的制裁可能不严厉,但后期因为违法记录导致的后果却很严厉。违法犯罪记录的后果应当在与行为性质和危害程度相当的基础上考虑预防的目的并予以制度化,在违法犯罪记录的规范性后果和非规范性后果两大领域建设与调整系列法律制度与运行机制,合理平衡违法记录和犯罪记录的后遗效果,推进统一的违法犯罪记录法出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I换脸侵权之争:肖像可识别标准的再解释
    赵精武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68-176. 
    摘要 ( 41 )   PDF(pc)(632KB) ( 1 )   PDF(mobile)(632KB) ( 0 )   收藏
    在实践中,AI换脸模板是否构成肖像权侵权存在两难困境。一方面,径直认定AI换脸信息服务模式构成肖像权侵权,无疑是全面否定了该信息服务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认可AI换脸信息服务的合法性,又会使肖像权处于不安全状态。从法益平衡的角度考量,该类困境破局的关键是明确AI换脸模板是否属于肖像,这也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和解释既有的肖像可识别标准。《民法典》规定的肖像并不以面貌为限,而是对自然人外部形象的视觉再现。因此,AI换脸模板是否删除了自然人面貌特征并不影响认定其是否属于肖像。肖像的可识别性应当从识别主体和识别难度两个层面予以判断,分别对应一般社会公众或者熟识之人能否识别和视觉形象是否保留了自然人外部形象的核心特征。在个案中,判断AI换脸模板是否构成肖像还需要考量配套文字说明、环境布景、模板内容知名度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能会降低AI换脸模板的识别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史研究
    从“茶会”到“学会”: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宣传与“保国会”历史的生成
    马忠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77-186. 
    摘要 ( 42 )   PDF(pc)(919KB) ( 0 )   PDF(mobile)(919KB) ( 0 )   收藏
    戊戌年春组织北京保国会一直被视为百日维新前夕康有为、梁启超一派重要的政治活动。不过,目前藉以了解保国会的主要文献最早刊布于《国闻报》,实为当时康、梁为反击政敌、维护自身安全所做的政治宣传。经过康、梁的反复言说,原本“借茶会讲保国”的政治集会,被塑造成与强学会、南学会相类的学会活动,获得后世持久的高度评价。事实上,虽然康有为上书成功,并得到光绪皇帝召见,但是以开保国会为转折点,康、梁的政治境遇实则发生逆转,他们不仅招致旧党更猛烈的攻击,而且与昔日的改革同道也渐行渐远。急功近利的政治谋略与变法走向失败的内在关联,从康、梁应对保国会的谋划中已见端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黄河尾闾河道变迁的人文驱动及生态影响
    贾国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87-196. 
    摘要 ( 40 )   PDF(pc)(814KB) ( 0 )   PDF(mobile)(814KB) ( 0 )   收藏
    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后,利津尾闾河道频繁摆动,在短短50余年间即冲淤出面积广阔的大扇形河口三角洲。其原因不只在于黄河水沙特性、海洋动力顶托以及新河道所处地势南高北低等自然因素,更与晚清政局急剧动荡之下清政府采取的新河道治理方式,特别是对尾闾河段屡议不举有密切关系。其影响深远,此前大清河汇入渤海造就的水资源环境发生巨变,河口三角洲形成灾害性生态系统,黄河作为其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不断改造水土环境并使其呈现新的同质化特征,官绅百姓不得不在应对水患的同时从物质、精神与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调适。受灾害不确定性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新区域社会发展的内部存在一定的动态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内容体系与价值意蕴
    赵 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197-205. 
    摘要 ( 34 )   PDF(pc)(597KB) ( 0 )   PDF(mobile)(597KB) ( 0 )   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得以系统性地阐发和升华的历史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在领导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结构、历史、文化和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回答了何为“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走向等基本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不断丰富,既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又奠定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思想基础,更是党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来源。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意义,有益于加深对党是中华民族领导核心的理解与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华美学精神研究
    青铜之美:夏商周观念的艺术体现
    张 法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206-215. 
    摘要 ( 38 )   PDF(pc)(3678KB) ( 1 )   PDF(mobile)(3678KB) ( 0 )   收藏
    青铜器是夏商周的核心器物,青铜器的器物体系关联夏商周的礼制体系,并是礼制体系的主要体现。青铜纹饰由具象和抽象两类形象构成,对抽象形象的研究应强调窃曲纹(即太极曲线纹)对其他如环带纹、垂鳞纹、乳钉纹、直棱纹等的主导意义和关联意义,以及将以之为主导的抽象纹饰与具体纹饰关联起来加以认知,以揭示其背后的思想观念,理解中国古代虚实—关联—主从—整体的思想。青铜纹饰的核心与重点是饕餮—兽面纹。这一主体形象在来源上有合分的循环特征;其核心图像的出现与否及变化是否有灵显内容;其兽面的组合有变动性和置换性。青铜纹饰里兽中有兽的复杂结构是世界整体性的特定形象体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朱光潜与丰子恺诗画美学的比较分析
    宛小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216-221. 
    摘要 ( 38 )   PDF(pc)(582KB) ( 1 )   PDF(mobile)(582KB) ( 0 )   收藏
    朱光潜和丰子恺二人各自在中国美学和漫画领域里都是大家。在美学观上,二人大体都持美是主客观统一说,也都相信“诗画同质”说,但各有偏好。朱光潜的西方美学理论知识背景深厚,所以“诗画同质”的阐述是以否定莱辛《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中“诗画异质”的形式出现的;丰子恺的绘画理论和技艺高超,他更愿意在具体的诗歌和绘画中来说明这一原则,而且中国特色更加突出。总的来看,朱光潜更倾向经验的观点,而丰子恺则倾向形上学的观点。这尤其体现在“气”这个中国味很鲜明的范畴上,丰子恺是从“气韵生动”说到形而上;朱光潜则从科学的生理和心理去说明。在对待中西文化体用观的态度上,朱光潜大体是“中西互为体用”观,而丰子恺则大体是“中体西用”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华学派的骈文批评及其对当下骈文研究的启示——以陈寅恪、钱锺书、王瑶为例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222-229. 
    摘要 ( 45 )   PDF(pc)(740KB) ( 2 )   PDF(mobile)(740KB) ( 0 )   收藏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清华学派在治学方法和风格上别具一格,其突出特点是以“释古”为基础,然后由文献资料的解读、考据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宏观论证、分析,以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即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其总体上让人感觉到文献的考据、解读通透周延,把握住了精髓,避免了空疏和浮泛;而其义理层面的分析和论证视角宽广宏阔、打通了文与史、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壁垒,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概括起来说就是兼融汉学与宋学之长,贯通古今与中西,在多个学术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骈文研究就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仔细考察,我们发现在众多清华学派的学者中,陈寅恪、钱锺书、王瑶三位先生的骈文研究比较典型地展现了清华学派特有的方法和风格,不仅成就特别突出,而且对我们当下的骈文研究颇具方法论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史研究
    科学、语言与近代新知识的生成——益智书会的科学类教科书翻译实践及影响
    凤 媛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5):  230-237. 
    摘要 ( 40 )   PDF(pc)(698KB) ( 3 )   PDF(mobile)(698KB) ( 0 )   收藏
    益智书会的教科书翻译体现了来华西士探索一种适用于科学述学文体且通行的汉语书面语的努力。傅兰雅与狄考文的探索是西方士人置身中国文化传统和时代语境下,对汉语和述学文体如何现代化的较早回应,与后来知识界一系列汉字改革、教科书更迭和学术述学的现代转型一脉相承。益智书会的科学类教科书为国民反思重道轻器、崇虚轻实的传统思维,重审人与自然、社会、历史、世界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益智书会不仅为晚清以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来华西士视角的鲜活案例,也让我们看到其作为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之场域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