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方法论,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而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立足于新时代的重大转变,从“世界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的本体探寻到“文化何以化人”“我们怎样做”的方法探索,凸显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自觉。“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遵循创新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在文化生命体中体现为静态与动态、主体与客体、“魂脉”与“根脉”的辩证关系。由此,“第二个结合”在哲学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为全方位推动中国发展提供了文化指引和方法遵循,开辟了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弥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裂,铸就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心态,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图分类号:
| [1] | 张文喜. 马克思的财产权批判及其正义论的基本原则和任务[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4): 5-13. |
| [2] | 高景柱. 向下拉平是平等主义的内在要求吗[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4): 14-23. |
| [3] | 刘贵祥. 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与西方现代性的限度——兼评海德格尔论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3): 16-24. |
| [4] | 顾 肃. 人工智能的心灵哲学解释与价值规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3): 49-56. |
| [5] | 唐正东.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3): 5-15. |
| [6] | 黄其洪.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2): 13-22. |
| [7] | 张 畅. 马克思感觉理论的三重维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1): 13-18. |
| [8] | 包大为. 毛泽东哲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思想奠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6): 5-13. |
| [9] | 鲍 金. 马克思不平衡关系命题的再辨析及其文化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6): 14-20. |
| [10] | 孙 民. 马克思生活观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6): 21-28. |
| [11] | 孙伟平. 劳动价值论的反思与新型价值论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2): 5-13. |
| [12] | 陈 忠. 数字化的涂层危机及其人文拯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2): 14-20. |
| [13] | 袁 蓓. 数字时代资本积累的空间化转型及其危机的克服[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2): 21-28. |
| [14] | 张文喜. 人的牺牲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6): 25-32. |
| [15] | 吴 猛. 论青年马克思对近代“规律”概念内涵的改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 0(6): 33-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