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朱光潜和丰子恺二人各自在中国美学和漫画领域里都是大家。在美学观上,二人大体都持美是主客观统一说,也都相信“诗画同质”说,但各有偏好。朱光潜的西方美学理论知识背景深厚,所以“诗画同质”的阐述是以否定莱辛《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中“诗画异质”的形式出现的;丰子恺的绘画理论和技艺高超,他更愿意在具体的诗歌和绘画中来说明这一原则,而且中国特色更加突出。总的来看,朱光潜更倾向经验的观点,而丰子恺则倾向形上学的观点。这尤其体现在“气”这个中国味很鲜明的范畴上,丰子恺是从“气韵生动”说到形而上;朱光潜则从科学的生理和心理去说明。在对待中西文化体用观的态度上,朱光潜大体是“中西互为体用”观,而丰子恺则大体是“中体西用”观。
中图分类号:
| [1] | 祁志祥. “文”为“心学”: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的历史演变与时代分期[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2): 202-213. |
| [2] | 罗 成. 以“审美”合“天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学理构造及文明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 0(2): 214-222. |
| [3] | 李昌舒. 论审美境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5): 201-210. |
| [4] | 韩振江. 论朗西埃的感性分配与审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5): 211-216. |
| [5] | 刘方喜. 弱共识与语境复义: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重塑文艺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1): 201-208. |
| [6] | 刘海明. 社交媒体对网络空间道德心态的塑造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 0(1): 219-228. |
| [7] | 宋伟. 从“巫史传统”到“儒道互补”:中国美学的深层积淀——以李泽厚“巫史传统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99-204. |
| [8] | 燕世超. “劳动创造了美”质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09-212. |
| [9] | 李秀金, 吴学丽. 产业化语境中的当代大众文化镜像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270-273. |
| [10] | 张晶.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75-182. |
| [11] | 刘悦笛. 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与“新生长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83-187. |
| [12] | 陈伟, 邵志华.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65-170. |
| [13] | 文传泗.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31-232. |
| [14] | 康艳. "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审美内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18-221. |
| [15] | 栾贻信, 范爱贤.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从生态哲学角度审视生态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67-17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