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违法犯罪记录的目的是预防违法犯罪,但不能超出正当报应的范围。违法犯罪记录带来的规范性后果和非规范性后果都有预防的功效和目的,会给行为人带来惩罚和报应。但是,在数字化时代违法犯罪记录的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嵌入社会信用体系将导致系统性的不成比例的报应问题。犯罪记录的规范性后果和非规范性后果可能虽未超出犯罪人应当承担的惩罚范围,却导致后遗的效果不明显;违法行为人被发现后,小恶的制裁可能不严厉,但后期因为违法记录导致的后果却很严厉。违法犯罪记录的后果应当在与行为性质和危害程度相当的基础上考虑预防的目的并予以制度化,在违法犯罪记录的规范性后果和非规范性后果两大领域建设与调整系列法律制度与运行机制,合理平衡违法记录和犯罪记录的后遗效果,推进统一的违法犯罪记录法出台。
中图分类号:
| [1] | 付立庆. 间接正犯概念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判断[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78-87. |
| [2] | 曹胜军, 常保国. 监察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88-92. |
| [3] | 卫磊. 刑事政策视域下的刑法立法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07-110. |
| [4] | 赵小锁. 论刑法价值冲突的协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80-82. |
| [5] | 骆群. 环境犯罪成立标准前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59-61. |
| [6] | 孙文红, 李美荣.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认罪与和解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64-68. |
| [7] | 赵颖. 外逃贪官引渡与我国的刑法完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79-82. |
| [8] | 张小虎.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进程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88-94. |
| [9] | 许富仁. 死刑存在的合法性及范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28-132. |
| [10] | 屈琦. 论在刑法中引入职前受贿罪[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85-89. |
| [11] | 张云鹏. 死刑限制的刑事一体化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78-80. |
| [12] | 石英. 论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保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6): 33-38. |
| [13] | 阎二鹏. 法教义学视角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省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73-79. |
| [14] | 李立丰. 美国刑法中的共犯认定标准——以加利福尼亚州相关司法实践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0-86. |
| [15] | 骆群. 受贿罪刑罚配置发展中的立法思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92-9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