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享誉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她们植根于自身黑人文化的广袤沃土,其作品具有浓重的“黑色风格”,并精湛地融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巧,使作品在真实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生活内容、生动描写非裔特别是非裔女性心路历程的同时,有力鞭挞了美国社会种族、性别歧视的罪恶,深切表述他们追求自我和民族解放的愿望。
中图分类号:
〔1〕Robert Bone, The Negro Nobel in Americ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pp.126-132. 〔2〕Bloom, Harold, ed. “ 〔3〕James Draper,ed., 〔4〕Toni Morrison, “Memory, Creation and Writing”, 〔5〕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林一案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39页. 〔6〕段若川主编:《安第斯山上的神鹰·诺贝尔奖与魔幻现实主义》,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第257页. 〔7〕T. 莫里森:《责任的范围,托妮·莫里森访谈录》,《妇女书评》1988年第五卷第6期. 〔8〕吕同六:《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下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517页. 〔9〕Toni Morrison, “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 The Afro-American Presen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10〕Zora Neale Hurston, 〔11〕托妮·莫里森 :《宠儿》,潘岳、雷格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3页. 〔12〕Barbara Hill Rigney, ed, The Voices of Toni Morrison,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68. 〔13〕Christine Bold, “An Enclave in the Wilderness”, 〔14〕李德恩:《拉美文学流派的嬗变与趋势》,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15〕Alice Walker, 〔16〕胡锦涛:《耶鲁大学演讲辞》,《齐鲁晚报》2006年4月23日.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