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2): 186-190.

• 生态政治的再审视 • 上一篇    下一篇

“比兴”论的言义转换与郑玄的理论贡献

杨允   

  • 发布日期:2018-08-25
  • 作者简介:杨允,1972年生,文学博士,渤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辽宁 锦州 121013)。
  • 基金资助: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BZW009)

  • Published:2018-08-25

摘要: “比兴”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范畴,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准备与发展过程。这一范畴的内涵经历了从言说的诗性表现方式到诗的艺术表现方式的转换,这一理论范畴也从义蕴朦胧的初步形态发展成为意象丰富的经典形态。在这一范畴内涵的转变提升过程中,郑玄的理论探讨与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毛诗学派“比兴”论的完成,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比兴”经典形态的确立。

关键词: “比兴”, 郑玄, 毛诗, 象,

中图分类号: 

  • I207.2

〔1〕〔2〕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89、668页.
〔3〕〔4〕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16、1994-1995页.
〔5〕〔6〕〔7〕贾公彦:《周礼注疏》,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7、796页.
〔8〕〔9〕〔10〕〔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孔颖达:《毛诗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1、271、271、279、310、298、298、305、501、501、276、276、283、283、283、440、440、325、326页.
〔11〕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76页.
〔12〕皮锡瑞:《六艺论疏证》,续修四库全书底片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13〕〔14〕皮锡瑞:《郑志疏证》,续修四库全书底片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97、299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2] 王彦龙. 陈云对东北解放区工人运动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8-141.
[3] 朱志荣.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8-182.
[4] .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80-186.
[5]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6] 吴小英. 欧阳修词审美特色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63-166.
[7] 陈小芒, 廖文华.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0-172.
[8] 刘刚.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57-163.
[9]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10]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11]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12] 汪剑钊. 俄苏诗歌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8-164.
[13] 方锡球.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入圣"--论许学夷的李杜诗歌"变而入神"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52-159.
[14]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15] 王晋隆. 历史的回映现实的观照--评《唐宋文名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66-16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