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文化强国必须文化强省、强市,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是其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传播力内聚城市文脉及文化特性,外显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发展的方略措施,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城市又好又快地发展过程中,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日益重要,城市文化传播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2〕高翔:《意义之境》,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1—122页. 〔3〕施芝鸿:《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求是》2011年第21期. 〔4〕刘文会:《论提升我国文化传播力》,《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1期. |
[1] | 陈定家. 新时代:文化自信与网络强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2-21. |
[2] | .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42-45. |
[3] | .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93-95. |
[4] | 李海洋. 论科学实践观与文化的本质性规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63-67. |
[5] | 盛春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战略研究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评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88-189. |
[6] | 王南, 刘悦笛. 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47-53. |
[7] | 张桂芳. 互联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54-64. |
[8] | 衣俊卿. 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20. |
[9] | 王军. 先进文化的创造、发展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60-63. |
[10] | H。米勒. 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28-130. |
[11] | 童庆炳.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1-133. |
[12] | 钱中文. 文化、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4-135. |
[13] | 乐黛云. 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6-137. |
[14] | 王一川. "望月"与回到全球性的地面--读黄遵宪诗《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8-139. |
[15] | 曹卫东. 德国的文化现代性:以"保守主义革命"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40-1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