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2): 10-13.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 上一篇    下一篇

阶级流动性问题的解析

黎学军   

  • 发布日期:2018-08-25
  • 作者简介:黎学军,1972年生,哲学博士,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530004)。
  • 基金资助:
    201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一般资助科研项目(200103YB0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ZX012)

  • Published:2018-08-25

摘要: 阶级流动性问题既关涉现实生活也关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理论根基。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问题却缺乏精细的解答,以致于一些关于阶级问题的理论困难长期困扰着人们,诸如阶级流动所指称的人群是阶级抑或阶层,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无阶级社会是否有启示意义,等等。社会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那些为了将社会生活简单化处理而牺牲掉的关于阶级理论的“枝枝蔓蔓”也许正是我们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不可或缺的,应当重新使其回到它们原来的地方,为我们全面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景观。

关键词: 阶级, 流动性, 马克思主义, 乔恩·埃尔斯特;

中图分类号: 

  • B507

〔1〕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2〕〔22〕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74、18页.
〔3〕J.麦休尼斯:《社会学》,风笑天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2-303页.
〔4〕〔15〕〔17〕〔18〕〔20〕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3、305、312-313、323、324页.
〔5〕〔11〕埃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陈心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80、32页.
〔6〕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88页.
〔7〕〔12〕〔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677、279-280页.
〔8〕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7页.
〔9〕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2页.
〔10〕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1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下,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996页.
〔14〕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16〕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曼:《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赵丙祥、罗杨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9页.
〔19〕G.A.柯亨:《无产阶级不自由的结构》,张晓敏译,应奇、刘训练:《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21〕爱德华·佩森:《美国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刘杰译,L.S.路德:《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王波、王一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8-329页.
〔23〕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1] 周兴杰. 表征危机与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7-30.
[2] 何林. 许茨与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9-25.
[3]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32.
[4] 聂锦芳.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再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5-9.
[5] 孙建茵. 反模式化思维与隐喻批判——马尔库什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7-2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