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济安全与独立的经济主权相联系,我国的区域经济安全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区域因素。当地区经济自身安全防范能力薄弱,或受到国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外部冲击影响而面临经济风险,并能够威胁到国家整体经济安全时,就存在地区经济安全问题。因此,需要从影响我国经济安全能力与条件的内外安全维度出发,构建度量国内区域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1〕刘红、唐元虎:《跨国公司抢占上海滩与上海的经济安全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2〕〔9〕张维群、张颖:《区域经济安全的统计探索》,《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年第51期. 〔3〕石磊:《市场一体化中的区域经济安全——以“长三角”为例》,《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5〕叶卫平:《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6〕〔8〕杨省贵、杨治远:《航权开放对区域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11期. 〔7〕刘红、唐元虎:《跨国公司抢占上海滩与上海的经济安全与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李文元《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区域经济安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龙晓柏《外资对中西部区域经济安全影响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0〕顾海兵、王鑫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1〕顾海兵、刘玮、周智高:《中国经济安全状况监测评估:2002-200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12〕顾海兵、刘玮、周智高等:《中国经济安全预警的指标系统》,《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1] |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6. |
[2] |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29. |
[3] |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41. |
[4] | 陈耀,郑重阳. 时空效应、输出基础与区域经济增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74-84. |
[5] | 朱富强. 市场博弈、权力结构与收入分配机制——剖解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85-93. |
[6] | 陈耀, 周洪霞.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02-111. |
[7] | 李海明. 辽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11-113. |
[8] | 王家庭. 中国开发区过热现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71-75. |
[9] | 孙玉红. 新区域主义发展的特点及主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87-189. |
[10] | 张亚. 我国中观经济特点论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74-176. |
[11] | 陈清泰. 新形势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综合方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4-9. |
[12] | 陈萍, 王广林, 许林海, 王丹. 辽宁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运营体制市场化改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61-66. |
[13] | 关效融. 创办大连自由港可行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87-92. |
[14] | 赵冰梅.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92-96. |
[15] | 张亚. 我国中观经济特点论析[J]. 社会科学辑刊, 0, (): 174-1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