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
中图分类号:
〔1〕〔2〕〔3〕 张廷玉:《明史》卷190《杨廷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37、5038、5038-5039页. 〔4〕张廷玉:《明史》卷190《蒋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45页. 〔5〕张廷玉:《明史》卷190《毛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46-5047页. 〔6〕〔7〕张廷玉:《明史》卷190《石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49、5049页. 〔8〕张廷玉:《明史》卷190《传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51页. 〔9〕〔10〕张廷玉:《明史》卷193《翟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1、5111页. 〔11〕〔12〕〔13〕张廷玉:《明史》卷196《张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76、5176、5178页. 〔14〕〔15〕〔16〕张廷玉:《明史》卷196《桂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83、5184、5184页. 〔17〕张廷玉:《明史》卷193《李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3页. 〔18〕〔19〕张廷玉:《明史》卷193《顾鼎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5、5115页. 〔20〕张廷玉:《明史》卷193《严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6页. 〔21〕张廷玉:《明史》卷193《袁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8页. 〔22〕张廷玉:《明史》卷193《李春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9页. 〔23〕〔28〕〔29〕张廷玉:《明史》卷196《夏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93、5193、5197页. 〔24〕海瑞:《治安疏》,黄宗羲编:《明文海》卷5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10-514页. 〔25〕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5《刑部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00页. 〔26〕张廷玉:《明史》卷208《余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497-5498页. 〔27〕张廷玉:《明史》卷95《刑法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30页. 〔30〕〔47〕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9《内阁·阁部重轻》,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年,第245、245-246页. 〔31〕杨继盛:《乞诛奸险巧佞贼臣疏》,黄宗羲编:《明文海》卷54《奏疏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63-464页. 〔32〕〔36〕张廷玉:《明史》卷213《徐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633、5636页. 〔3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8《内阁·严东楼》,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214页. 〔34〕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7《南中王门学案三·文贞徐存斋先生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18页. 〔35〕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83页. 〔37〕〔38〕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91、491页. 〔39〕张廷玉:《明史》卷193《赵贞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24页. 〔40〕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8《内阁·两给事攻时相》,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8页. 〔41〕〔50〕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08、515页. 〔42〕〔43〕〔44〕〔45〕张廷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第5650、5653、5645、5645-5646页. 〔46〕张廷玉:《明史》卷229《刘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989页. 〔48〕张廷玉:《明史》卷225《杨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917页. 〔49〕〔5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50、960-961页. 〔51〕高攀龙:《高子遗书》卷11《南京光禄寺少卿泾阳顾先生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2册,第678页. 〔52〕叶向高:《答刘云峤》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61《苍霞正续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049页. 〔54〕张廷玉:《明史》卷217《王家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28页. 〔55〕王家屏:《请罢第一疏》,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11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03册,第337-338页. 〔56〕张廷玉:《明史》卷218《申时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50页. 〔57〕张廷玉:《明史》卷231《钱一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039页. 〔58〕吴应箕:《东林本末》下卷之《三王并封》,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第16页. 〔59〕张廷玉:《明史》卷81《食货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78页. 〔60〕朱赓:《备陈边饷揭》,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436《朱文懿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778页. 〔61〕《明神宗实录》卷354,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庚辰. 〔62〕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65《矿税之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4-1015页. 〔63〕张廷玉:《明史》卷219《朱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80页. 〔64〕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7《答刘云峤》,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461,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050-5051页. 〔65〕《明神宗实录》卷511,万历四十一年八月庚寅. 〔66〕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9《内阁·阁臣致政迥异》,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0页. 〔67〕《明神宗实录》卷391,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庚戌. 〔68〕叶向高:《纶扉奏草》卷7《请处分求去诸臣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5页. 〔69〕叶向高:《纶扉奏草》卷11《条陈各项急务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33页. 〔70〕《明神宗实录》卷550,万历四十四年十月丁巳. 〔71〕谈迁:《国榷》卷83,万历四十六年二月丁巳,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13页. 〔72〕《明神宗实录》卷 492,万历四十年二月丙戌. |
[1] | 吴大昕. 明代杂职官员出身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26-136. |
[2] | 李云泉. 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06-112. |
[3] | 赵轶峰. 世界大变迁与明清中国——对现代早期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再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43-152. |
[4] | 杨向艳. 议狱缓死:万历朝续妖书案之皦生光狱始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59-165. |
[5] | 陈宝良. 明代中后期的官场生态与官场病的形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6-136. |
[6] | 叶锦花. 明代盐场制度变革与州县赋役调整——以福建同安县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37-144. |
[7] | 庞乃明. 欧洲势力东渐与晚明学术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45-153. |
[8] | 齐畅. 阁臣、宦官与万历朝国本之争——以京师《东岳庙碑记》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16-120. |
[9] | 展龙. 明代廪生释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37-147. |
[10] | 叶锦花. 明代灶户宗族生计变革与祖先故事演变——以石狮铺锦黄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40-151. |
[11] | . 刘基《郁离子》书名探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37-138. |
[12] | . 从银、力差的变迁看明代均徭法的演化路径——以浙江地区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08-109. |
[13] | . 明初磨勘司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20-128. |
[14] | . 张居正主政时期水利事业的管理与运营——以黄、淮、运和三吴水利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48-158. |
[15] | . 《明史》万稿与王稿类传的异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59-1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