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对交往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在马克思思想的不同时期,“交往”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并形成了普遍交往、现实交往、交往异化、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世界交往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交往理论。其二,马克思更多的精力花在具体的、现实的、物质的交往方式、形态、活动的研究上。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发展可能性,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巴赫金的交往思想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当代发展中最贴近审美活动的思想,或者说,只有到了巴赫金那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才真正转化为审美交往理论。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4页. 〔2〕〔5〕〔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538、50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8页译者注. 〔4〕 张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韩立新主编:《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0-26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页. 〔8〕〔9〕〔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565、524页. 〔11〕《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12〕〔1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853页. 〔14〕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1页. 〔15〕〔16〕〔17〕本亚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50、253、250页. 〔18〕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46页. 〔19〕〔20〕〔21〕〔22〕〔2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95、96、281页. 〔24〕霍尔斯特:《哈贝马斯传》,章国锋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105-106页. 〔25〕〔26〕〔27〕〔28〕〔29〕〔34〕巴赫金、沃洛希洛夫:《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论社会学诗学问题》,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周边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2、83、79-80、82、82、88页. 〔30〕〔31〕本亚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50、251页. 〔32〕〔33〕巴赫金:《论行为哲学》,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哲学美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4、71-72页. 〔35〕 巴赫金、梅德维杰夫:《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周边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3页. |
[1] |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
[2] |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
[3] |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
[4] |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
[5]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6] |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
[7] |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
[8] |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
[9]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10]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1]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12] |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
[13] |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
[14] |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
[15] |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