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4): 201-206.

• 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经济 •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美育与大众传媒的艺术性要求

张晶   

  • 发布日期:2018-08-27
  • 作者简介:张晶, 1955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24)。

  • Published:2018-08-27

摘要: 美育对人性的丰富美好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语境中,通过社会力量发挥功能的社会美育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美育使人的情感得以丰富和协调,从而促进人的主体世界的和谐,进而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大众传媒是当代社会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娱乐性、图像化等特性都包含审美因素,应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大众传媒的审美含量和艺术性质,使之对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起到有益作用。

关键词: 美育, 社会美育, 和谐, 大众传媒,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 B83∶

〔1〕〔2〕〔3〕〔4〕〔5〕〔6〕〔17〕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4、15、14、48、78、84、45页.
〔7〕〔8〕〔9〕〔1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7、109、156、107页.
〔10〕胡寅:《与李叔易书》中引,胡寅:《斐然集》卷十八.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5页.
〔12〕 聂振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14〕〔1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16〕 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899页.
〔18〕 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48页.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张文喜. 语言视角:马克思正义观与古希腊正义观的哲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38 -42 .
[4] 陈定家. 狄尔泰生命阐释学的当代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91 -199 .
[5] 张涛. 耶稣会会士之著译:孔子进入美国的最初媒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2 -148 .
[6]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7] 李学成. 满族八大家与八大姓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52 -155 .
[8] 张丽. “中国梦”内在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哲学思考——2013年辽宁省哲学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5 -200 .
[9] .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03 -108 .
[10] . 新媒体时代企业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38 -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