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立在道“无”基础上的老子“善行无辙迹”理论,是对体道之行的过程和结果的本质标定。在美的创造和显现方面,无辙迹的善行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归根复命,循道之规律而行;朴素无华——不以一己之小巧斫伤对象之本真;大美不言——希声、无形、象罔求之。
中图分类号:
〔1〕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本文所引老子均本此书. 〔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3〕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论道》,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4页. 〔4〕 康定斯基:《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罗世平译,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5〕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9页. |
[1] |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
[2] | 李湘. 论审美关系的确立与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59-161. |
[3] | 陈定家. 作为艺术的生产--"艺术生产"相对于"一般生产"的特殊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28-134. |
[4] | 顾颖.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64-169. |
[5] | 杜书瀛. 《艺术的哲学思考》※自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70-171. |
[6] | 王向峰.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35-140. |
[7] | 王向峰. 社会器官与美感的生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命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49-154. |
[8] | 徐碧辉.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后期美学观点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87-198. |
[9] | 刘彥顺. 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审美时间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99-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