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5): 5-10.

•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下一篇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兼论偶然性与意外性概念的不同

孔明安   

  • 出版日期:2012-09-15 发布日期:2018-08-28
  • 作者简介:孔明安,1963年生,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编审(北京 100032)。

  • Online:2012-09-15 Published:2018-08-28

摘要: “偶然性逻辑”构成了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对偶然性逻辑的理解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偶然性与意外性概念的区分以及偶然性与对抗、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联。偶然性与意外性既相关联,又有差异。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具有否定性特征的异质性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异质性无关,是一种几率极小的可能性。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对抗和异质性毫不相干;对抗具有一种启示性功能,因为它表明了所有客观性最终的偶然本质。偶然性逻辑并不是与必然性和客观性逻辑相对立的某种逻辑,而是某种纯粹的否定性的逻辑。偶然性与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逻辑密切相关,霸权就是建立在偶然性逻辑基础上的政治链接实践,而意外性则与霸权无涉。

关键词: 偶然性逻辑, 意外性, 异质性, 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 

  • D09

〔1〕E. Laclau & C. Mouffe,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London:Verso, 2001, p.7.
〔2〕〔3〕〔4〕〔5〕〔6〕〔7〕〔8〕〔9〕〔10〕〔11〕〔12〕〔13〕〔14〕〔15〕拉克劳:《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孔明安、刘振怡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6、34、24、24、24、23、26、25-26、26、26、34、34、34、35页.
〔16〕Butler Laclau and Zizek, Contingency, Hegemony , Universality,London;Verso, 2000, p.107.
[1] 李西祥, 乔荣生. 意识形态与社会建构:在不可能与可能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1-1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马忠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演变、本质与中国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3 -118 .
[3]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4] 房连泉. 流动人口对省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测算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81 -88 .
[5] 沈湘平.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的几点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5 -10 .
[6]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7] . 黄岩诉讼档案状词真实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94 -98 .
[8] 卫知唤. 异质的正义体系:“基本善”与“可行能力”再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 -4 .
[9]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 -32 .
[10]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