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兼论偶然性与意外性概念的不同
    孔明安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5-10. 
    摘要 ( 309 )   收藏
    “偶然性逻辑”构成了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对偶然性逻辑的理解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偶然性与意外性概念的区分以及偶然性与对抗、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联。偶然性与意外性既相关联,又有差异。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具有否定性特征的异质性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异质性无关,是一种几率极小的可能性。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对抗和异质性毫不相干;对抗具有一种启示性功能,因为它表明了所有客观性最终的偶然本质。偶然性逻辑并不是与必然性和客观性逻辑相对立的某种逻辑,而是某种纯粹的否定性的逻辑。偶然性与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逻辑密切相关,霸权就是建立在偶然性逻辑基础上的政治链接实践,而意外性则与霸权无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识形态与社会建构:在不可能与可能之间
    李西祥, 乔荣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1-15. 
    摘要 ( 213 )   收藏
    拉克劳提出了社会不可能的论断,在他看来,传统的结构主义的总体系统性的社会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差异的无限游戏,社会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话语。齐泽克则进一步用精神分析的征兆理论解释了社会不可能性,指出征兆是社会不可能的实证化的外在表现。但是,齐泽克和拉克劳又都认为,虽然确定意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达到相对确定意义上的社会,即建构一种可能的社会。由此看来,社会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这就是社会建构的悖论,也是社会的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项思想史议题
    张立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6-21. 
    摘要 ( 138 )   收藏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关联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面,在于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透视。作为一项思想史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立足现实和未来,对既有的实践过程和效应予以概念和谱系的反思。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仔细辨别和梳理史料,以期达成富有弹性和力度的历史书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存在的意义: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沈顺福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2-26. 
    摘要 ( 188 )   收藏
    从人类的意志角度来看,目的是必然的。人类的生存无非是对某种目的的追求。其次,将他人当做目的,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对形而上的元素(比如人性和意志)和形而下成分(比如利益等)的尊重。人类的存在具有三维性,即生存、心灵和现实。生存对于现实的积极意义是自明的:没有生存便不会有现实。现实存在是生存的现实形态和必要条件,因而对于生存来说也是积极的。积极的生存和存在不可能是恶的。人们只能判断其为善,从而将它们当做目的。二者的结合便构成人。人因此是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征危机与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想
    周兴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7-30. 
    摘要 ( 295 )   收藏
    文化研究之所以提出“抵抗的知识分子”的构想,是出于对知识分子社会批判功能衰退的忧虑。衰退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学科分割体制的意识形态性,而且也是由于“表征危机”的出现。表征危机问题的揭示勘定了当代知识分子理论发生的问题域。受限于此,文化研究者既希望自己像葛兰西那样能够广泛组织各种社会群体,又希望像福柯那样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政治化,因而常常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工与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
    王虎学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31-34. 
    摘要 ( 153 )   收藏
    分工不仅是破解现代社会“分化—整合”问题的突破口,而且还是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秩序”本身是历史地形成并演进着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旧秩序”,现代社会意味着在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内在张力中的一种 “新秩序”的生成。现代社会秩序是人类自觉建构起来的一种文明秩序,它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旨归且基于人类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在高度分化且需要高度整合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已成为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恩格斯辩证法的黑格尔前提
    赵江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35-38. 
    摘要 ( 225 )   收藏
    国内学术界通常将恩格斯辩证法理解为建立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基础上的自在辩证法,持马恩“对立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恩格斯辩证法降低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水平。然而,对于恩格斯辩证法的这种通常理解,仅仅是从教科书哲学关于辩证法的定义出发的,因而忽视了黑格尔辩证法这一前提。黑格尔最大的贡献在于将辩证法理论从阐释表象意识界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自在辩证法上升到概念层面,即思维与存在矛盾统一的层面上。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发现恩格斯绝非仅仅在自在辩证法意义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变化,而是在哲学思维本性的意义上来看待辩证法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真、善、美的三性融合看马克思的自由
    张剑抒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39-41. 
    摘要 ( 205 )   收藏
    马克思的自由体现着真、善、美三个维度的统一。自由是真,指它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的;自由是善,是因为这种改造是以人的目的为准绳的;自由是美,是因为它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统一,使人在对现实的超越中不断实现自身。真、善、美作为实践的可评性价值标准是与作为人生命活动性质的“自由”不可须臾分离的。自由与真善美统一于人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自然观及“五元论”的本质
    赵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42-45. 
    摘要 ( 226 )   收藏
    马克思自然观主要包括对天然自然、人化自然、狭义人工自然、产业自然和社会自然的研究。在马克思自然观指导下,能够发现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和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中解决科学观问题,在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解决技术观和工程观问题,在人工自然向产业自然转化中解决产业观问题,在产业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解决社会观问题,进而明确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以及社会的本质,为建立具有整体性、逻辑严谨、与时俱进的“五元论”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联网风险与现代性的困惑——兼论智能空间的伦理重构
    叶美兰, 刘永谋, 吴林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46-51. 
    摘要 ( 178 )   收藏
    物联网的未来愿景很容易引发对物联网用于社会监视的隐忧。这实际是由来已久的信息技术用于社会监控隐忧的新形式,折射了技术现代性的当代困惑。物联网堪称从技术上实现了现代性最重要的理念。必须辩证地看待物联网,努力重构智能空间的伦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特性探析
    陈丽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52-54. 
    摘要 ( 349 )   收藏
    “世界观哲学”是人借助反思方式对世界终极性存在的确认与理解,从根本上解释人与世界存在与变化的理论表达。“世界观”的思想一直内含在所有早期古希腊哲学理论之中。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具有人与世界的同质性、解释世界的超验性、理性思维的至上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当代中国发展
    付志平, 张光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55-57. 
    摘要 ( 149 )   收藏
    公平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话题,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客观系统地论述了公平问题。当代中国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这一武器解决自身的问题,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关于公平问题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
    王慧博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58-64. 
    摘要 ( 147 )   收藏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是指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克服经济融入风险,在城市有立足的经济基础;能够克服社会制度融入风险,公平合理地享受市民的各种保障待遇;能够克服心理融入风险,既有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又能够被城市市民所接纳,实现身份地位的认同。从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经济融入、社会保障融入、心理融入等角度分析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系列风险,应建立起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的抗风险机制,推动其尽快融入到城市社会中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外来流动性人口的预测与政策研究
    安岗, 袁颗欣, 刘铭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65-69. 
    摘要 ( 181 )   收藏
    辽宁省外来流动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较大的存量,外来流动人口和省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中交汇到沈阳、大连、鞍山等城市,这些地区必须面对较大的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压力;同时,外来人口也是辽宁省重要的人力资源,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吸引好、用好、管理好外来流动性人口。结合辽宁省的实际,应构建适应外来人口社区管理模式,使外来流动人口充分参与社区的事务;满足他们的公共产品需求,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外来人口的权益,加强服务型管理的理念,切实做好外来人口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陪审制度的司法价值
    “政治之重”与“司法之轻”:我国当下人民陪审制度的社会价值与存在基础
    李拥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70-74. 
    摘要 ( 135 )   收藏
    陪审制度既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同时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从其诞生开始,它的政治功能就远远重于其司法功能。在法律职业化的今天,人民陪审制度与世界各国的陪审制度都遭遇了司法功能弱化,鉴于此,许多学者对其制度模式和运作机理提出了尖锐批评,甚至还有些学者提出废除人民陪审制度的主张。如果从政治视角来对其考察,陪审制度便不会表现得像在司法中那样“无为”,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国家不但不可能将其废除,还有可能给予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动主义与公众参与:司法现代转型的模式选择
    姜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75-79. 
    摘要 ( 156 )   收藏
    现代司法并非是机械的事实与法律之间的对接活动,随着疑难案件的大量出现,中国司法存在着现代转型的需要,即司法应超越克制主义而确立能动主义立场,并实现从法官独占到公民参与的路径转变。如果司法改革能够放弃克制主义的立场和法官独占的模式,将司法看做是一个能动主义体系,同时重视公众参与,那么现代司法必将在实现法律性、道德性与政治性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走出压力型司法的困境,这也构成了司法现代转型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设立与制度构架
    韩立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80-86. 
    摘要 ( 181 )   收藏
    面对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损害,受害者得到充分赔偿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尽快设立我国的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国际上油污赔偿基金的成功运作及我国法律环境本身为设立基金提供了可行性;侵权法的补偿功能、海洋环境侵权行为原因的社会化要求、法哲学的矫正正义向分配正义发展为设立基金提供了理论基础。应从赔偿限额、免赔情况等12个方面构建应具备的主要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刑事法院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解读
    李綦通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87-91. 
    摘要 ( 171 )   收藏
    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是解释合作与制度形成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刑事法院的形成印证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即主权国家在国际刑事法院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缺乏霸权支持的情况下,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的合作仍然得以发生;国家之间互补利益的存在使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国家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就国际刑事法院的形成开展合作成为可能;国家对绝对获利的追求是国际刑事法院形成的动力。但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范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多元的视角进行分析才能充分理解国际刑事法院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法治的根本是精神
    于德江, 王利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92-98. 
    摘要 ( 261 )   收藏
    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是法治理念和信仰即法的精神。社会主义法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社会主义法的精神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去。法的精神的基础,是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是法律发挥作用的真正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教育,就是强化这种道德的作用。法的精神,一方面体现于法律之中,好的法律应当是道德的和人性的法律;另一方面法的精神是一种法治的精神,即实践的法的理念和信仰。国家不仅要制定体现法的精神的法律,而且更要以法的精神的培养作为社会法治建设的基石。中国的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都应当以此为目的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研究
    钱建平, 宋剑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99-104. 
    摘要 ( 161 )   收藏
    量刑建议制度对于制约法官量刑裁量权、加强审判监督、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和公诉人员的素质、完善刑事审判程序和刑事诉讼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量刑建议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检察实践中萌发,虽经十余年探索,学术界和实务界从最初赞成与反对并存已逐渐发展到如今整体基本认可,但仍存在问题:量刑建议制度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量刑建议制度缺乏保障机制。完善我国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的构想是:明确量刑建议制度的法律地位;检察机关量刑建议除已确立的依法建议、客观公正、宽严相济、注重效果四原则外,还应补充确立均衡一致原则、理由充分原则、准确性与弹性相结合原则、全面性与突出重点原则。此外,还要设计量刑建议所适应案件范围、量刑建议内容、量刑建议形式和时机、量刑建议决策程序和修正、量刑建议的监督制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环境法为视角
    崔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05-107. 
    摘要 ( 148 )   收藏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该区域环境问题的出路。以资源与环境法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分类的方法,“十一五”期间辽宁沿海经济带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的取竭和放累;城市环境的聚落性污染和河流或海域的区域性污染;大气、水、土壤、资源、生物等的污染。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注重生态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行清洁生产,提倡循环经济;健全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保护的地方立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东资格认定标准的法理学分析——从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的博弈展开
    李晓霖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08-111. 
    摘要 ( 188 )   收藏
    股东资格的认定涉及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两个方面,其中实质要件没有特别的程序要求,形式要件除具有书面记载的特征外,还与法定的公示程序相关。对于两者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实质要件更重要,通说认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分别适用公司内部和外部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然而,“形式要件优先适用,实质要件个别适用”的观点是较为科学的学说,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法的团体法性质,而且对该学说应当从实体和程序两个不同角度予以法学解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事执行程序中案外人利益的法律保护
    屠世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12-115. 
    摘要 ( 221 )   收藏
    民事执行程序中案外人利益的保护机制主要包括执行异议、申请再审和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异议包括程序上的执行异议和实体上的执行异议。实体上的执行异议应为案外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但案外人申请再审不应以对执行标的提出实体上的执行异议为前置条件。对案外人申请再审应作出限制性的条件规定,并应区分案外人申请再审和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不同情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异质性视角下两种类型合作社动力系统构造
    韩喜平, 李恩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16-121. 
    摘要 ( 137 )   收藏
    农村合作社社员系统具有开放性特点,从合作社社员异质性视角,按照合作社初始动力来源的传统范式及合作社制度内核,可以把合作社分为内生合作社和外生合作社两种类型。而从合作社组织系统的角度看,这两种类型合作社的划分标准又是动态的。依据各主体的属性将其模块化,并充分发挥系统内要素协同功能,内生型合作社可以构建“一主两翼+市场模块”模式的动力系统,而外生型合作社则更适合构建“(核心+基础)+辅助”模式的动力系统。要确保两种类型合作社在社会资本参与式发展背景下维持系统均衡,就要尊重合作社发展的客观规律,内生型合作社要走实体性合作社之路,外生型合作社可探索本土化适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门限回归的视角
    张东辉, 孙华臣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22-128. 
    摘要 ( 204 )   收藏
    在相关制度实施的不同阶段,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即当城市化及对外开放分别作为门限变量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存在着单门限效应,且有所扩大;当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作为门限变量时,随着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双门限效应,但促进作用逐渐弱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化进程:一个经验的U型曲线
    陈萍, 李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29-133. 
    摘要 ( 377 )   收藏
    经验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化进程存在一个先是反向而后为正的U型曲线关系,而这个U型曲线关系与新经济地理学存在着矛盾。可从中国基础实施水平和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两个角度解释这个曲线背后的机理。在城市人口密度初始增加时,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城乡分割的城市化政策都妨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而当基础设施和城市化政策适应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时,人口密度与城市化进程转为正向关系。这意味着,在一定的条件下,集中的城市化路径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入不平等、外部奖惩机制和公共品自愿供给
    周业安, 宋紫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34-143. 
    摘要 ( 264 )   收藏
    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在收入不平等情境下外部惩罚机制、外部奖励机制以及外部惩罚和奖励混合机制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不同形式的外部机制能够显著且稳定地提高公共品供给水平,同时与内部惩罚机制相比,还能显著地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但是不同外部机制的效果还略有差异,外部惩罚机制的效果要优于外部奖励机制;并且在不同形式的外部机制中,个体通常根据群体的公共品投资最高值来调整自己的公共品投资行为。这一研究结论对于公共政策的设计以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改制中的员工参与与改制效果评价
    彭明明, 刘汉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44-149. 
    摘要 ( 368 )   收藏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选取经历过改制的国有或集体企业人员资料,结合企业所有权类型的变化、企业改制前的绩效、员工对于改制的熟知和参与状况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变化,考察改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对改制的认可。研究发现,改制后企业的公有制类型和对改制的“参与”会提高员工对改制的认可,而工资和福利待遇的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将正面影响员工对改制的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赵建国, 李佳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50-155. 
    摘要 ( 154 )   收藏
    投资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却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利于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其中,流量指标对东部地区有替代作用,西部地区有创造作用,中部地区则不显著;存量指标对东部和西部地区有创造作用,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这主要与投资产业不均衡和投资属性等有关系。意味着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具有替代作用,而长期则具有创造作用。我国应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观念的转变、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积极引导FDI的区域布局等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的保险金信托
    李薇, 李牧霏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56-160. 
    摘要 ( 179 )   收藏
    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保险金信托作为结合保险与信托功能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发展,但在我国一直未得到重视,致使我国目前尚未推出真正意义上的保险金信托产品。《信托法》的颁布使我国的金融信托业务逐步走上规范发展道路,各金融行业与信托业的合作动向备受关注。当下深入探讨在我国推出保险金信托产品的对策,从而实现保险客户、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的共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研究
    周凯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61-165. 
    摘要 ( 142 )   收藏
    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长三角两省一市产业结构变迁中不仅有正面影响,还存在负面效应。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基于此,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供给特点,同时兼顾各区域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格局,调整外资的导向政策,以进一步优化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华简研究
    从简本《缁衣》“夋”字说到《小雅·车攻》篇的时代问题
    晁福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66-171. 
    摘要 ( 223 )   收藏
    简本《缁衣》与今本《礼记·缁衣》“言行而从之”章可以对读。简本的“夋”字与今本的“允”字相当,但意义有差异,不应当合而为一。“言从而行之”章引有《小雅·车攻》末章的末二句,可以之作为权威论证。深入分析《车攻》诗的时代与主旨,对于认识《礼记·缁衣》此章有重要参考意义。从文本传授的角度看,今本《诗经·小雅·车攻》与简本《缁衣》引《诗》的差别,应当是先后文本不同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实的历史,还是不断衍生的传说——对清华简文王受命的再考察
    刘光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72-177. 
    摘要 ( 269 )   收藏
    清华简《程寤》说文武皆受命,由《保训》知文王认为武王将要受命,他自己没有受命。清华简《程寤》与今本《逸周书》对照,可知文王受命十二年而终,而《耆夜》却说文王受命七年而终,清华简对文王受命问题存在明显矛盾的认识。《程寤》太姒寤梦或许是真有其事,但把梓树化为松柏域柞的征兆解释为受商人大命,最终决定权在文王那里。西周初年,随着政治意图的变化,武王、周公都曾为文王受命注入新的内容,因此文王受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真实,更多的是一种不断衍生的政治传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海上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底定过程中的地位
    于逢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78-185. 
    摘要 ( 220 )   收藏
    从西汉到清中期,有效的市舶管理体制、共通的海神信仰、复杂多元的贸易网络,造就了环中国海的“海上文明板块”独特的板块文明特性,中国官民力量曾主导该板块的贸易达1800年之久,尤以唐、宋、元为盛,自明初开始,明清两朝经常实施禁海或限制性贸易政策,中国的海商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直至19世纪初期,中国私人海商在该“板块”上仍维持着主导地位。对该板块贸易圈的维系为明清民国时期银本位货币制度的确立、为美洲抗寒耐瘠土农作物的引进、为西洋火器应用普及于中国,为郑氏收复台湾,进而为中国疆域的底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剪除凶羯”:高欢起兵讨伐尔朱氏再探
    薛海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86-193. 
    摘要 ( 264 )   收藏
    河北大族向高欢让出冀州的原因,是高乾等人要利用高欢所率领的六镇降户去进攻尔朱氏。高欢进据冀州后迟迟不愿公开与尔朱氏决裂的原因,一是其自身军事实力尚十分弱小,二是高欢与河北大族之间为维护各自军事政治利益,存在着一些矛盾和猜忌。怀朔镇豪强酋帅与高欢之间既有首领与部将的关系,又有同为魏室效力的同僚关系。怀朔镇豪强酋帅在高欢军事集团权力分配中的地位虽次于高欢宗亲,但高于河北大族和其他派别,是高欢军事集团主要的军事力量。怀朔镇豪强酋帅在高欢击溃尔朱氏的战事中起了主力作用,这为该群体日后成为东魏、北齐的勋贵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东北社会的衣食住行述论
    郎元智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94-198. 
    摘要 ( 287 )   收藏
    近代东北社会是一个变革的社会,伴随着营口港的开埠,西方文明涌入东北大地,近代西式的生活习惯纷纷涌现,并与故有的中式传统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东北地区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呈现出传统与新式并存的二元性特点。城市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开始享受近代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人们对时尚、舒适、自由的新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是推动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层动力。而广大乡村社会仍旧固守传统,传统观念和传统习俗依旧统治着每一个农民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巫史传统”到“儒道互补”:中国美学的深层积淀——以李泽厚“巫史传统说”为中心
    宋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199-204. 
    摘要 ( 292 )   收藏
    李泽厚以“积淀说”为理论支撑,提出“巫史传统说”,并强调“巫史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的最大秘密之所在,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巫史传统”主要表现为“早熟而又不成熟”的理性化问题。李泽厚“巫史传统说”的理论重心在于“理性化”过程,较少论及“不完全性或粘连性”问题,忽视其负面消极影响,这无疑成为“积淀说”与“巫史传统说”的缺欠与不足。因而,如何对“巫史传统说”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估,不仅是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史问题,同时也是如何理解中国当代文化思想变迁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趣味与情调:梁启超宗白华人生美学情致比较
    金雅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05-211. 
    摘要 ( 226 )   收藏
    梁启超的“趣味”范畴和宗白华的“情调”范畴围绕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核心美学命题,体现了以诗性超越为旨向、远功利而入世的中国式人生美学情致。两个范畴同中有异。它们都主张真善美的统一,主张出世与入世、有为与无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众生、物质与精神、创造与欣赏、有限与无限等对立面的相洽。但梁启超的“趣味”以“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统一突出了美善的关联,更倾心于诗性生命的高度提升;宗白华的“情调”则以“至动”与“韵律”的相谐突出了美真的关联,更倾心于诗性生命的深度体认。他们以生命实践及其诗性超越为旨归的人生美学情致,化中西而著民族特色,既共同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画卷与风貌,又彰显了各自的内蕴与个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小说评点的艺术真实论
    祁志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12-217. 
    摘要 ( 189 )   收藏
    明代李贽和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深入到现实主义小说在奇特的虚构中“像情像事”、“逼真传神”的特点,真幻相即的艺术真实问题最早被提出来。谢肇淛、袁于令和李日华通过对《西游记》、《广谐史》的分析,指出即便展示奇异想象的魔幻小说也是虚实相生、包含着生活真理的。冯梦龙、凌濛初通过《三言》、《二拍》的编撰,揭示反映市井生活的世情小说更是“事赝而理亦真”、“实与赝各参半”。清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将艺术真实论深入到创作发生、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认为创作发生是“因文生事”,艺术构思是“凭空造谎”,人物塑造是根据“情理”为角色“摹神”;情节设计是“出人意外”又“在人意中”、“事之所无,理之必有”,从而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关系的讨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射猎诗研究
    沈文凡, 王赟馨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18-223. 
    摘要 ( 178 )   收藏
    射猎活动历史悠久,在唐代更是受到皇室贵族、文人墨客、公子游侠的喜爱,百余首射猎诗歌,创作群体多样,上至帝王,中有大臣、文人,旁及僧侣道士。有兴之所至之作,有谏猎、观猎诗,有场面的描写和姿态的刻画,还有对猎鹰、猎马、猎犬的歌咏,突出表现追逐于山林原野间的豪情,抒发胸臆,展现驰骋于天地间的青云壮志。其诗中多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场景气氛,规模宏大,具体描写生动鲜活。总体而言,由于射猎活动发生时的基调大气而愉悦,故其诗歌大多表现达观的人生态度和豁然的心境, 以及积极向上的志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嗣承唐宋余绪的元代宋玉批评
    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24-228. 
    摘要 ( 174 )   收藏
    由于汉民族文化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压制与控制,元代的文学思想与批评只能嗣承唐宋文学批评的余绪而缺乏自己时代的理论创新。在这种态势下,元代的宋玉批评势沿袭有余而发展不足,表现出对唐宋宋玉批评主流意识的承继与认同。此外,元人对“屈宋并提”说做了新的解释,表现出对唐宋两代宋玉批评褒贬分歧的调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语言的双栖身份——最小文学手法两次结构转换的启迪
    苏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28-232. 
    摘要 ( 128 )   收藏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文学本体论最纠缠的难题之一。自然语言双栖身份的提出,为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考察最小文学手法两次结构转换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双栖于自然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范畴的特殊存在。从符号-结构看,最小文学手法是文学研究的起点,自然语言是其能指,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是其所指。最小文学手法存在两次结构转换:第一次,自然语言符号能指声音形象与所指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构转换,这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文字组合都具有的结构转换,属于语言学范畴;第二次,自然语言符号保持自己的结构边界、结构性质参与更大单位横组合与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相互作用的结构转换,这是文学符号-结构独具的结构转换。在第二次结构转换中,自然语言作为文学符号的构成部分之一进入文学领域。就这样,自然语言以特殊的双栖身份,维系了语言与文学两大领域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
    徐正英, 李飞跃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33-236. 
    摘要 ( 175 )   收藏
    纪宝成先生是一位至诚至性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乐斋词》篇篇体现着作者对人和物的真诚、对学问的虔诚,对理想的热诚,洋溢着乐群、乐业、乐学的乐观情怀。它不仅是一部缘情言志的作品集,一部反映社会变迁的词史,也是一次古典形式与时代内容相融合的成功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董文桃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5):  237-240. 
    摘要 ( 171 )   收藏
    苏青的创作具有两方面的文学史意义:在题材取向上,敞开了长期被遮蔽的女性的日常生活世界;在价值立场上,其创作是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混杂的矛盾体,体现了历史和个人的双重局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