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5): 11-15.

•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意识形态与社会建构:在不可能与可能之间

李西祥, 乔荣生   

  • 出版日期:2012-09-15 发布日期:2018-08-28
  • 作者简介:李西祥,1971年生,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2);乔荣生,1970年生,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河北 石家庄 050024)。

  • Online:2012-09-15 Published:2018-08-28

摘要: 拉克劳提出了社会不可能的论断,在他看来,传统的结构主义的总体系统性的社会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差异的无限游戏,社会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话语。齐泽克则进一步用精神分析的征兆理论解释了社会不可能性,指出征兆是社会不可能的实证化的外在表现。但是,齐泽克和拉克劳又都认为,虽然确定意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达到相对确定意义上的社会,即建构一种可能的社会。由此看来,社会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这就是社会建构的悖论,也是社会的宿命。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社会建构, 不可能性, 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 D091

〔1〕〔3〕〔4〕〔10〕〔11〕〔12〕〔13〕〔14〕〔16〕拉克劳:《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孔明安、刘振怡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109、121、124、109、109、110、111、111、111页.
〔2〕〔18〕拉克劳:《意识形态与后马克思主义》,陈红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
〔5〕〔6〕〔7〕〔8〕〔9〕〔15〕〔17〕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77、29、104、175、176、64、69页.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3]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4] 赵子祥.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4 -146 .
[5]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6] 殷杰, 尚凤森. 意识的本质、还原与意义——科赫意识思想简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47 -52 .
[7]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8] 约翰·罗默, 梁爽, 黄斐.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平等——耶鲁大学教授约翰·罗默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5 -9 .
[9] 林怀艺. 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5 -11 .
[10] 陈定家. 新时代:文化自信与网络强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2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