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关联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面,在于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透视。作为一项思想史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立足现实和未来,对既有的实践过程和效应予以概念和谱系的反思。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仔细辨别和梳理史料,以期达成富有弹性和力度的历史书写。
中图分类号:
〔1〕《共产党在中国的使命》,《共产党》第5号,1921年6月7日.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2-293页.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5页.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2、97、396页. 〔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6〕哈贝马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综述(195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1-412页. 〔7〕〔8〕〔9〕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534、534页. 〔10〕和培元:《论新中国的特性与新哲学的中国化》,《中国文化》第3卷,第2、3期. 〔11〕徐复观:《中国思想论集》,台中:东海大学出版社,1959年,第2页. 〔12〕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2页. 〔13〕刘国新:《建国前<毛泽东选集>版本研究》,《图书馆》2010年第6期. 〔14〕龚育之:《毛泽东文献编辑的文本选择》,《学习时报》2003年3月3日. 〔15〕尚庆飞:《文献学视域中的毛泽东研究——从日本版<毛泽东集>的编辑原则谈起》,《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6〕《董必武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湖北共产主义小组(1961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一大”前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7页. 〔17〕《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1955年8月2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18〕丁景唐:《序言》,刘小中、丁言模:《瞿秋白年谱新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页. |
[1] | 王强. “地力动员”: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地整理运动及成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25-132. |
[2] | 胡存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辨正--兼论中国当代哲学发展的文化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7-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