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工不仅是破解现代社会“分化—整合”问题的突破口,而且还是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秩序”本身是历史地形成并演进着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旧秩序”,现代社会意味着在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内在张力中的一种 “新秩序”的生成。现代社会秩序是人类自觉建构起来的一种文明秩序,它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旨归且基于人类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在高度分化且需要高度整合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已成为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中图分类号:
〔1〕〔3〕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20世纪的历程》,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21、46页1〕〔3〕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20世纪的历程》,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21、46页. 〔2〕 〔13〕 〔15〕〔27〕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65、465-466、60、59-60页. 〔4〕〔14〕〔16〕〔17〕〔20〕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70、271、1、69、268-269页. 〔5〕埃蒂安·巴里巴尔:《马克思的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6〕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6页. 〔7〕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00页. 〔8〕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9〕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页. 〔10〕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90页. 〔11〕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841页. 〔12〕贝格尔:《神圣的帷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7页. 〔18〕张曙光:《重思唯物史观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年鉴》(2009年). 〔19〕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5页. 〔21〕〔22〕〔25〕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240、270、271页. 〔23〕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页. 〔26〕雷蒙·阿隆:《想象的马克思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 〔28〕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 〔29〕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99年,第199页. |
[1] | 卫知唤. 异质的正义体系:“基本善”与“可行能力”再比较——罗尔斯有效回应了阿玛蒂亚·森的批评吗?[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25-32. |
[2] | . 德性与实践——评麦金太尔的德性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9. |
[3] | . 罗尔斯“基本善”的三种解释进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0-14. |
[4] | 罗克全. 当代政治哲学的新发展——种族正义研究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4-30. |
[5] | 姚大志. 麦金太尔的自由主义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0-25. |
[6] | 王立. 应得与责任——基于道德主体视角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87-193. |
[7] | 汤建龙. 资本主义“功能性整合”与“补偿性消费”批判——安德瑞·高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6-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