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内学术界通常将恩格斯辩证法理解为建立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基础上的自在辩证法,持马恩“对立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恩格斯辩证法降低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水平。然而,对于恩格斯辩证法的这种通常理解,仅仅是从教科书哲学关于辩证法的定义出发的,因而忽视了黑格尔辩证法这一前提。黑格尔最大的贡献在于将辩证法理论从阐释表象意识界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自在辩证法上升到概念层面,即思维与存在矛盾统一的层面上。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发现恩格斯绝非仅仅在自在辩证法意义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变化,而是在哲学思维本性的意义上来看待辩证法的。
中图分类号:
〔1〕〔2〕艾思奇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6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页.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1页. 〔5〕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332页. 〔6〕诺曼·莱文:《辩证法的内部对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7〕〔9〕《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00年,第216、219页.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0页. 〔10〕〔1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39、39页. 〔11〕〔13〕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32、206页. 〔14〕〔15〕〔19〕〔20〕〔21〕〔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364、270、283、284、257页. 〔16〕〔17〕〔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0、360、360页. |
[1] | 于淼, 孙海涛.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思想及方法论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40-42. |
[2] | . 论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生命存在论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1-15. |
[3] | 赵旭. 论马克思自然观及“五元论”的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42-45. |
[4] | 张宗艳.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2012年辽宁省哲学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41-242. |
[5] | 王桂山. 实践理性及其筹划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36-40. |
[6] | 王会平. 论哲学“终极关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6-30. |
[7] | 李香晨. 进化系统辩证法的演化范畴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31-34. |
[8] | 郭国勋.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实质:创造性结合的"艺术整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4-7. |
[9] | 曾志. 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4-9. |
[10] | 李兴武. 铸造快乐的人生——孙鹤"遗憾学"三部曲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90-191. |
[11] | 彭新武. 社会规律之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21-25. |
[12] | 尚东涛. 自然"是":可知抑或不可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26-31. |
[13] | 李天鹤. 真理的属性范畴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53-155. |
[14] | 仰海峰. 认识的历史性构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0-16. |
[15] | 周小兵. 真理的共识论与文化共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22-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