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5): 218-223.

• 清华简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唐代射猎诗研究

沈文凡, 王赟馨   

  • 出版日期:2012-09-15 发布日期:2018-08-28
  • 作者简介:沈文凡,1960年生,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吉林 长春 130012);王赟馨,1983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1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W022); 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20102231)

  • Online:2012-09-15 Published:2018-08-28

摘要: 射猎活动历史悠久,在唐代更是受到皇室贵族、文人墨客、公子游侠的喜爱,百余首射猎诗歌,创作群体多样,上至帝王,中有大臣、文人,旁及僧侣道士。有兴之所至之作,有谏猎、观猎诗,有场面的描写和姿态的刻画,还有对猎鹰、猎马、猎犬的歌咏,突出表现追逐于山林原野间的豪情,抒发胸臆,展现驰骋于天地间的青云壮志。其诗中多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场景气氛,规模宏大,具体描写生动鲜活。总体而言,由于射猎活动发生时的基调大气而愉悦,故其诗歌大多表现达观的人生态度和豁然的心境, 以及积极向上的志向和目标。

关键词: 唐代, 射猎诗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5-416页.
〔2〕欧阳修:《新唐书》卷十六,《二十五史》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4173页.
〔3〕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558页.
〔4〕〔5〕欧阳修:《新唐书》卷一,《二十五史》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4135、4135-4136页.
〔6〕〔7〕王谠:《唐语林校证》,周勋初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4、758页.
〔8〕段成式:《酉阳杂俎》,曹中孚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58页.
〔9〕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七,《二十五史》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4261页.
[1]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2]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3]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4]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5]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6]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7]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8]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9]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10]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11]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12]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13]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14]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15]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