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5): 205-211.

• 清华简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趣味与情调:梁启超宗白华人生美学情致比较

金雅   

  • 出版日期:2012-09-15 发布日期:2018-08-28
  • 作者简介:金雅,1965年生,文艺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心主任,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W013); 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浙江理工大学(XK1115-003-S)

  • Online:2012-09-15 Published:2018-08-28

摘要: 梁启超的“趣味”范畴和宗白华的“情调”范畴围绕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核心美学命题,体现了以诗性超越为旨向、远功利而入世的中国式人生美学情致。两个范畴同中有异。它们都主张真善美的统一,主张出世与入世、有为与无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众生、物质与精神、创造与欣赏、有限与无限等对立面的相洽。但梁启超的“趣味”以“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统一突出了美善的关联,更倾心于诗性生命的高度提升;宗白华的“情调”则以“至动”与“韵律”的相谐突出了美真的关联,更倾心于诗性生命的深度体认。他们以生命实践及其诗性超越为旨归的人生美学情致,化中西而著民族特色,既共同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画卷与风貌,又彰显了各自的内蕴与个性。

关键词: 趣味, 情调, 人生关怀, 形上超越, 美学情致

中图分类号: 

  • B83

〔1〕〔2〕〔22〕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饮冰室合集》第4册文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8、66-67、68页.
〔3〕〔4〕〔7〕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饮冰室合集》第5册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2、22、24页.
〔5〕〔6〕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饮冰室合集》第5册文集之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12页.
〔8〕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饮冰室合集》第5册文集之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0页.
〔9〕宗白华:《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07页.
〔10〕〔35〕宗白华:《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19、317页.
〔11〕宗白华:《欢欣的回忆和祝贺——贺郭沫若先生50生辰》,《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4页.
〔12〕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13〕〔16〕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74、366页.
〔14〕〔36〕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14页.
〔15〕〔18〕〔19〕宗白华:《哲学与艺术——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8、61、58页.
〔17〕宗白华:《歌德席勒订交时两封讨论艺术家使命的信》,《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8页.
〔20〕宗白华:《席勒的人文思想》,《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
〔21〕〔25〕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第5册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9、117页.
〔23〕梁启超:《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饮冰室合集》第9册文集之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5页.
〔24〕梁启超:《为学与做人》,《饮冰室合集》第5册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8页.
〔26〕梁启超:《屈原研究》,《饮冰室合集》第5册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
〔27〕梁启超:《陶渊明》,《饮冰室合集》第12册文集之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页.
〔28〕宗白华:《悲剧的和幽默的人生态度》,《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8页.
〔29〕宗白华:《<沙坪坝中央大学农场区内发现古墓纪事>等编辑后语》,《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23页.
〔30〕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49-350页.
〔31〕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10页.
〔32〕〔33〕〔34〕宗白华:《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0、71、72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