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5): 22-26.

•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存在的意义: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沈顺福   

  • 出版日期:2012-09-15 发布日期:2018-08-28
  • 作者简介:沈顺福,1967年生,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20014); 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308)

  • Online:2012-09-15 Published:2018-08-28

摘要: 从人类的意志角度来看,目的是必然的。人类的生存无非是对某种目的的追求。其次,将他人当做目的,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对形而上的元素(比如人性和意志)和形而下成分(比如利益等)的尊重。人类的存在具有三维性,即生存、心灵和现实。生存对于现实的积极意义是自明的:没有生存便不会有现实。现实存在是生存的现实形态和必要条件,因而对于生存来说也是积极的。积极的生存和存在不可能是恶的。人们只能判断其为善,从而将它们当做目的。二者的结合便构成人。人因此是目的。

关键词: 人, 生存, 存在, 目的

中图分类号: 

  • B82

〔1〕Kant,Kants Werke,Band Ⅳ, Walter de Gruyter & Co. Berlin, 1968,pp.429,427.
〔2〕〔6〕Aquinas,The Summa Theologica of Saint Thomas Aquinas,Volume Ⅰ,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 Chicago, London. Torondo. Geneva. Sydney. Toky O. Manila, 1952, pp.611,610.
〔3〕Kant,Kants Werke, Band Ⅵ, Walter de Gruyter & Co. Berlin, 1968,p.389.
〔4〕Readings in Twentieth Century Philosophy,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London, edited by William P. Alston, 1963,p.267.
〔5〕沈顺福:《什么是人道?》,《现代哲学》2009第1期.
〔7〕Thomas Pink,Free Will: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p.18-19.
[1] 余露. 驯养动物应享有公民身份吗?——兼论公民身份的范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3-38.
[2] 晏辉. 现代伦理精神与法律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5-10.
[3] 路强. 环境伦理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1-16.
[4] . 论道德事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2-28.
[5] . 从“孝”与“Eros”的比较看中西传统伦理共通之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47-51.
[6] . 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75-79.
[7] 胡伟. 发挥利益主体在建立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55-58.
[8] 曲德来. “忠”观念先秦演变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09-115.
[9] 王韶春.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26-28.
[10] 陈凡赵迎欢.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6-21.
[11] 刘东升. 情、理、法:建构现代伦理的三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26-31.
[12] 张士清. 澄明被经济学语境遮蔽的人道主义--兼析施密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26-30.
[13] 朱书刚.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观焦点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6-40.
[14] 沈晓阳. 博爱观念的现代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8-13.
[15] 李艳红. 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24-2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