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5): 58-64.

•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

王慧博   

  • 出版日期:2012-09-15 发布日期:2018-08-28
  • 作者简介:王慧博,1979年生,社会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701)。
  • 基金资助: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10CSH044); 中央财政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基地项目”(2011YC3008); 上海政法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k2012017); 上海政法学院“十二五内涵建设”阶段性成果之一

  • Online:2012-09-15 Published:2018-08-28

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是指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克服经济融入风险,在城市有立足的经济基础;能够克服社会制度融入风险,公平合理地享受市民的各种保障待遇;能够克服心理融入风险,既有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又能够被城市市民所接纳,实现身份地位的认同。从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经济融入、社会保障融入、心理融入等角度分析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系列风险,应建立起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的抗风险机制,推动其尽快融入到城市社会中来。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市民化, 社会融入, 风险

中图分类号: 

  • C913.7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页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页.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人民网,2011-04-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4506836.html.
〔3〕〔18〕〔23〕〔26〕〔31〕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2-04-27,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C5%A9%C3%F1%B9%A4&channelid=6697&record=1.
〔4〕〔17〕〔21〕 刘杰等编:《新生代农民工》,http://baike.baidu.com/view/2967908.htm,2012-08-12.
〔5〕〔16〕〔19〕〔32〕〔34〕〔3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第81、83、82、215、131、59页.
〔6〕陆芳萍:《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罗国振、文军:《现代意识与都市发展:社会学的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欧洲联盟委员会:《社会融入联合报告》,欧洲联盟委员会,布鲁塞尔,2004年.
〔8〕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9〕〔10〕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1、124页.
〔11〕冯必扬:《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关系探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2〕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13〕蒋彦鑫:《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解读》,《新京报》2011年5月6日.
〔14〕张骏斓:《沪每5人里就有1个大学生平均受教育年限10.55年》,《新闻晚报》2011年11月4日.
〔15〕〔20〕李琼:《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低过父辈》,《广州日报》2011年3月7日.
〔22〕〔24〕徐晓军、欧利:《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25〕刘兆军:《新生代无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27〕〔33〕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93、108页.
〔28〕〔29〕〔35〕〔36〕〔42〕许林:《湖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与体制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4、194、83、192、205页.
〔30〕刘俊彦、吕鹏:《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7880,2012-08-12.
〔37〕〔38〕黄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2、165页.
〔40〕任丽新:《二元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权益问题》,《理论学刊》2003年第7期.
〔41〕谢启文、安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6期.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5]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6]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7]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8]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9] 高文敏. 中国社会保险公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81-182.
[10] 陈瑾玫. 辽宁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03-106.
[11] 徐道稳. 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转变和价值建设徐道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62-66.
[12] 邹丽丽. 老年人口个人账户养老金保障能力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45-48.
[13] 吕庆春, 李军良. 单位体制阻隔背景下福利的社会排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60-65.
[14] 刘晓南. 辽宁省社会保障试点工作跟踪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50-54.
[15] 贾玉娇. 反思与探讨: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的目标与实践——基于新加坡的经验借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64-7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