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的自由体现着真、善、美三个维度的统一。自由是真,指它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的;自由是善,是因为这种改造是以人的目的为准绳的;自由是美,是因为它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统一,使人在对现实的超越中不断实现自身。真、善、美作为实践的可评性价值标准是与作为人生命活动性质的“自由”不可须臾分离的。自由与真善美统一于人的实践之中。
中图分类号: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9、178页. 〔3〕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页. |
[1] | 杨晓. “内蕴形而上学”的文化本体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2-20. |
[2] | 高文新, 曲波. “实事”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23. |
[3] | . 哲学研究转型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0-16. |
[4] | . 实践价值的非终极性及其文化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6-21. |
[5] | 陈丽杰. 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特性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2-54. |
[6] | 张兴国. 东亚价值观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1-26. |
[7] | 王晓红. 本体论:人之存在的理论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5-18. |
[8] | 王国富. 康德哲学的本体论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22-25. |
[9] | 胡敏中. 在知: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23-25. |
[10] | 周凡. 价值的当代生存论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1-35. |
[11] | 朱书刚.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观焦点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6-40. |
[12] | 郭国勋. 发展应用哲学与矫正哲学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4-9. |
[13] | 晏辉. 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0-15. |
[14] | 陈新汉. 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7-23. |
[15] | 刘国章. 论"先验"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