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汉民族文化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压制与控制,元代的文学思想与批评只能嗣承唐宋文学批评的余绪而缺乏自己时代的理论创新。在这种态势下,元代的宋玉批评势沿袭有余而发展不足,表现出对唐宋宋玉批评主流意识的承继与认同。此外,元人对“屈宋并提”说做了新的解释,表现出对唐宋两代宋玉批评褒贬分歧的调和。
中图分类号:
〔1〕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十一《庾信传》,《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第三册,1986年,第2650页. 〔2〕李纲:《梁谿集》卷二《拟骚》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25册,第512页下. 〔3〕华镇:《云溪居士集》卷二十二《上侍从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19册,第517页下. 〔4〕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卷九《跋苏诏君楚语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36册,第663页上. 〔5〕朱熹:《楚辞辩证》卷下《晁录》,《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06页. 〔6〕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十五《与王立之承奉帖六》,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13册,第687页上. 〔7〕〔8〕《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299、3320页. 〔9〕刘知几:《史通》卷十八《杂说下第九·诸史六条》(其四),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85册,第132页上. 〔10〕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六《讽喻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478册,第689页下. 〔11〕黄庭坚:《山谷集》卷一《江西道院赋》,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13册,第6页下. 〔12〕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十五《与王立之承奉帖六》,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13册,第687页上. 〔13〕朱熹:《晦庵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43册,第752页上. 〔14〕楼鑰:《攻媿集》卷一百三《高端叔墓志铭》,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53册,第575页上. 〔15〕朱熹:《晦庵集》卷七十《读唐志》,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43册,第382页上. 〔16〕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第一册,1986年版531页. 〔17〕曾慥编:《类说》卷五十七《陈辅之诗话·宋玉屈原》,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73册,996页上. 〔18〕朱熹:《楚辞后语目录序》,《楚辞集注·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页. |
[1]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2] |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
[3] |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
[4] |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
[5] |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
[6] |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
[7] |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
[8] |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
[9] |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
[10] |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
[11] |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
[12] |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
[13] |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
[14] |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
[15] |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