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合作社社员系统具有开放性特点,从合作社社员异质性视角,按照合作社初始动力来源的传统范式及合作社制度内核,可以把合作社分为内生合作社和外生合作社两种类型。而从合作社组织系统的角度看,这两种类型合作社的划分标准又是动态的。依据各主体的属性将其模块化,并充分发挥系统内要素协同功能,内生型合作社可以构建“一主两翼+市场模块”模式的动力系统,而外生型合作社则更适合构建“(核心+基础)+辅助”模式的动力系统。要确保两种类型合作社在社会资本参与式发展背景下维持系统均衡,就要尊重合作社发展的客观规律,内生型合作社要走实体性合作社之路,外生型合作社可探索本土化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1〕张晓山:《连接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刘婷:《不同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路径探析——基于ANT视角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2期. 〔2〕〔8〕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65页. 〔3〕曲威威等:《“内生型”合作社的关键》,《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年第6期. 〔4〕黄祖辉、邵科:《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漂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10〕任大鹏、郭海霞:《多主体干预下的合作社发展态势》,《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3期. 〔6〕冯开文:《30年乡村政治制度变革——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粗线条回顾与评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崔宝玉、李晓明:《资本控制下的合作社功能与运行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 〔9〕林坚、黄胜忠:《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 〔11〕Michael L.Cook,Fabio R.Chaddad.,Constantine Iliopoulos,“ 〔12〕Jerker Nilsson, 〔13〕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14〕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源泉》,《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