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陪审制度既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同时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从其诞生开始,它的政治功能就远远重于其司法功能。在法律职业化的今天,人民陪审制度与世界各国的陪审制度都遭遇了司法功能弱化,鉴于此,许多学者对其制度模式和运作机理提出了尖锐批评,甚至还有些学者提出废除人民陪审制度的主张。如果从政治视角来对其考察,陪审制度便不会表现得像在司法中那样“无为”,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国家不但不可能将其废除,还有可能给予更多关注。
中图分类号:
〔1〕〔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11、313页. 〔3〕程汉大:《英国法制史》,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80-84页. 〔4〕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5〕左卫民:《刑事诉讼的理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6〕李昌道、董茂云:《陪审制度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7〕林榕年:《外国法制史新编》,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年,第307页. 〔8〕易延友:《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制度的发展趋势解读》,《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 〔9〕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437页. 〔10〕刘哲纬:《人民陪审制的现状和未来》,《中外法学》2008年第3期. 〔11〕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18页. 〔12〕何兵:《司法职业化与民主化》,《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3〕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16页. |
[1] | . 法学研究的实践化与本土化转向——“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所开放出来的学理更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80-83. |
[2] | 姜涛. 能动主义与公众参与:司法现代转型的模式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75-79. |
[3] | 范淼. 司法定量模式引入的困境与解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72-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