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6): 209-213.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学状况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文艺美学的视阈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陈伟, 冯爱琳   

  • 出版日期:2012-11-15 发布日期:2018-08-28
  • 作者简介:陈伟,1957年生,文艺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 200234);冯爱琳,1973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惠州学院中文系教师(广东 惠州 516007)。
  • 基金资助: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840013); 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1ZS127)

  • Online:2012-11-15 Published:2018-08-28

摘要: 在中国百年文学进程中,文学与政治纠缠共生的复杂态势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事实。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是也不应该是美学的必然命题。将文学与政治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是讨论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文学作品“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社会生活,其间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是共生的,无需渲染甚至夸大其蕴含的意识形态性。若将意识形态狭隘地等同于政治,并将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指向作为文学的固有属性,这必然会带来对文学内在属性的曲解,实际上也就取消了文学的独立品格。

关键词: 文艺美学, 文学, 政治, 审美性, 意识形态性

中图分类号: 

  • I0

〔1〕张永清:《政治·革命·文学——对改革开放30年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高永年、何永康:《百年中国文学与政治审美因素》,《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29页.
〔6〕徐复观:《文化的“进步”观念问题》,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文化与人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48页.
〔8〕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上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9〕陈平原:《怀念“小说的世纪”——<新小说>百年祭》,《书城》2003年第3期.
〔10〕〔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3、555、559页.
〔1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92页.
〔14〕沃林格:《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张新樟、刘景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2页.
〔1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
〔17〕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18〕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870-871页.
〔19〕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52页.〔20〕陈伟:《文艺美学论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9页.
[1]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2]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3]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4]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5]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6]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7]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8]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9]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10]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11]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12]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13]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14]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15]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