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5): 193-199.

• 古代文论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

于景祥   

  • 发布日期:2018-09-28
  • 作者简介:于景祥,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沈阳110036)。

  • Published:2018-09-28

摘要: 《文心雕龙》一书在用典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典类型丰富,在大量使用语典、事典的同时,又经常将二者混合使用;二是用典方法的多样性,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左右逢源,触处生春。三是用典的艺术手法巧妙,首先是把握要领,措置得当;其次是准确精练,恰如其分;总体境界是水乳交融,如同己出。所以,刘勰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文心雕龙》一书既是文学理论重镇,又是文学创作,特别是使事用典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用典, 成就, 特色

中图分类号: 

  • I206

〔1〕〔23〕〔5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14、591、591、562页.
〔2〕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6页.
〔3〕〔9〕〔11〕〔14〕〔20〕〔27〕〔31〕〔34〕〔37〕〔39〕〔42〕〔45〕〔46〕〔47〕〔48〕〔49〕〔50〕〔51〕〔52〕〔53〕〔59〕〔60〕〔70〕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2、15、16、16、118、118、14、13、108、105、105、98、127、127、86-87、127、127、127、127、115、120、127、150、128页.
〔4〕〔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99、662-663、1104-1106页.
〔58〕王孝鱼:《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592页.
〔15〕〔17〕〔18〕〔28〕〔3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17、259-260、304、291、298、257页.
〔7〕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1、1704页.
〔8〕沈文倬:《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2页.
〔10〕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89-1090页.
〔35〕〔5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3、232、297页.
〔13〕陈仅:《竹林答问》,清道光己亥(1839)年抄本,第59页.
〔19〕〔44〕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33、2333、2381页.
〔29〕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937页.
〔2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5页.
〔2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87页.
〔24〕〔36〕〔41〕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00、1300、1150、1112-1113页.
〔38〕骈宇骞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34页.
〔43〕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页.
〔54〕顾迁:《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9页.
〔61〕〔63〕〔64〕〔65〕〔66〕〔67〕〔68〕〔69〕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6、468、187、713、6、34、215、50、173页.
[1]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2]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3]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4]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5]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6]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7]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8]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9]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0]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3]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4]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15]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2]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
[3] 郭渊. 民国时期政府对领海制度的讨论及对海洋权益的维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93 -100 .
[4] 田丰. 生育政策调整后中产阶级的生育意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33 -143 .
[5] 晏辉. 伦理辩护与批判:城市化及其伦理后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7 -74 .
[6] 李辉. 可重复性分析框架下雾霾治理的实验研究——以“APEC空气质量保障行动”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34 -141 .
[7] 曲晓范. 民国吉敦铁路工程腐败案形成和被查过程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28 -138 .
[8] 沈湘平.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的几点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5 -10 .
[9] 季水河, 季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 -31 .
[10] 渠桂萍. 从历史的维度审视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56 -163 .